作為信息化與城市化進程融合的產物,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對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城市生活的一次變革,更是對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乃至經濟轉型的有效促進。在建設網絡強國和強調網絡安全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對其內涵和外延應有一個新的認知。
第一、智慧城市建設要避免被神話。我國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人口過速增長、環境惡化、城市公共資源不足等各種問題。智慧城市作為城鎮化和信息化在城市里的一個融合點,通過信息化手段是否能夠完全解決城鎮化所帶來的問題?
智慧城市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可以在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范圍內,能更多更好地承載、協調、分配資源,提高管理、生產效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城鎮化帶來的問題。但是智慧城市又不是萬能鑰匙,不是什么都能解決。智慧城市在建設之后,要更好地發揮智慧的功效,還需要一套科學的管理、運維體系相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設要避免被過度洋化。智慧城市作為一個舶來概念,最早出現在新加坡的“智慧島”,隨著IBM的“智慧地球”概念的推出以及一些項目的推廣,逐漸被國內認可和接受。目前,無論是從頂層設計還是產品與解決方案,國內品牌所占的份額比例都相當低。這與我國強調建設自主、可控、可用的信息安全環境并不相符。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解決不好安全問題,將可能是城市的災難。當然,在強調“自主可控”的同時,智慧城市建設要有開放的戰略,在不斷引入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新的合作過程中,更多地推進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與系統的集成應用。
3、智慧城市建設避免過度概念化。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個筐,啥都可以往里裝。智慧城市建設目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城市轉型的重要抓手,但是大量穿著智慧城市馬甲的傳統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擾亂了人們對于智慧城市核心的認知。有些城市盲目跟風,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貪大求全;有的把智慧城市僅僅定位在工程建設,沒有明確主要的工作任務和實施路線。導致智慧城市無智慧,市民既感知不到智慧生活,管理者也沒有城市運行數據積累,更談不上運用大數據解決城市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實際上,智慧城市要解決的核心是市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問題。正因為此:
首先,智慧城市建設應該站在國家、信息化、網絡安全的高度上進行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重新審視和再認識,不斷豐富、充實智慧城市的內涵與外延,讓人們的生活智慧起來。“創新商業模式”、“建立城市協調機制”、“構建城市信息網絡安全體系”這些都是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
其次,智慧城市需要建立科學、系統的建設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這是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基礎保障。既能讓智慧城市建設有規矩可循,不至于造成資源浪費和方向錯誤,又能積累經驗,讓智慧城市擁有其地域特色,符合本地民情,促進本地發展。
第三,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示范引領。只有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投石問路,百病祛除后,才能構畫嶄新的藍圖。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已經有新的可喜進展,有的示范項目已引發國際國內高度關注。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我們期待看到智慧城市項目大規模有序落地,優秀智慧城市案例不斷涌現并得到成功復制,而缺乏良好商業模式的智慧城市“爛尾”項目也自此黯然退去。
可以預期,當城市規模化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并可以高效地進行數據應用分享,智慧城市就能實現真智慧!我們推進智慧城市發展,就是為了推進人們的智慧化生活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