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際,回望過去一年鋰電行業的發展,“補貼退坡”影響了行業一整年的發展。對于“騙補”行為的處罰規范了企業的生產制造。政策指導了行業的長遠發展,而市場似乎更多看重當下,去年原材料持續漲價,逼得鋰電企業“跨國煉金”。鋰電市場依然火熱,鋰電企業“擴能加劇”,而行業外的企業和資本“跨界鋰電”,加劇市場競爭,導致“高低分化”。未來,“智能制造”和“創新動力”是鋰電發展方向,而當下,鋰電的“報廢潮”需要行業共同面對。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去年這十大關鍵詞背后的故事。
1、補貼退坡
自201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方案以來,因推薦車型目錄門檻提高、補貼下調、資金撥付方式改為事后清算,新能源汽車企業資金壓力驟增。而新能源汽車受到的補貼退坡影響也傳遞到產業鏈中游的鋰電行業上。在2017年11月15日,“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40%”傳聞再起。當天A股新能源汽車板塊大幅下跌,金龍汽車跌停,宇通客車跌幅逾7%,比亞迪、富臨精工、寶龍科技、濰柴動力等紛紛走低。同時,相關的上游設備、鋰電池等亦大幅下挫。
從最近公布的一份業績報告可以看出補貼退坡的影響。1月8日,深圳市星源材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7年度業績預告,去年全年盈利1.05億-1.15億元之間。而去年的盈利數字為1.55億元,2017與2016年相比下降不少。
星源材質2017年度業績預告
星源材質稱,經初步測算,公司2017年度繼續實現盈利,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與上年同期對比有一定幅度下降,
【OFweek視角】
受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退坡和補貼標準從嚴、各地方補貼政策未及時落地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下游客戶對電池的需求有所減緩。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政策取向將逐步轉向以市場力量驅動為主,在雙積分政策已經確定實施的情況下,補貼的盡快調整似乎成為理所應當的選擇。補貼下調不僅對汽車廠商造成影響,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更為明顯,補貼的延遲發放,將導致上下游廠商之間賬期變長;短期毛利下降,影響將傳遞到整個鋰電產業鏈。目前來看,補貼的下調使得鋰電產業中期承壓,車企利潤削弱,一定程度上倒逼技術提升;長遠來看,補貼退坡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雙積分政策的落地有望為行業建立中長期發展機制。
2、“騙補”處罰
在政策上,除了補貼退坡對企業影響比較大外,對于“騙補”的處罰也對2017年的鋰電市場形成了較大影響。2017年12月份,工信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資金由事前撥付改為事后清算;適當調整客車和專用車補貼方法,設置中央和地方補貼上限,防止出現地方配套補貼標準過高的現象。
2017年3月7日,針對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財政部部長肖捷表示,財政補貼資金不是“唐僧肉”。對騙補問題,財政部高度重視,已經對部分騙補企業進行了公開通報,依法從嚴處理和處罰,已經追回騙補資金和罰款約23億元,并且對有問題的車輛不再補貼,對閑置的車輛也暫緩清算。
而此前已被處罰的涉事企業正在采取措施,整改發現的問題。肖捷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去年產銷量已經分別超過了50萬輛。為了讓市場能夠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有一個適應期,在一定時期內,實行適當的補助政策,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是必要的。
【OFweek視角】
“騙補”或許是最讓行業內人士覺得憤怒的事,2016年,出現了72家車企騙補,涉及金額72億。2017年3月,追回23億資金,并對有問題車輛不再補貼,對閑置車輛暫緩清算等“騙補”處罰也引發業內人士為此政策打call。
2017年9月28日,雙積分政策落地,將在2018年4月1日起實行。相比起資金的扶持方式,積分制度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制度下,將促成車企之間的良性、公平的競爭以及新能能源汽車市場的洗牌。
3、漲跌兩重天
在政策的扶持之下,新能源汽車開始有了較為健全的發展機制,那么新能源產業在市場方面表現如何?
總體而言,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呈現曲折增長,螺旋上升的態勢。鋰電企業夾在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新能源車之間,上游原材料鎳、鈷、碳酸鋰、正負極材料價格的“漲”以及車企毛利的“跌”,讓鋰電企業體驗了一把“冰火兩重天”。
數據顯示,2017年7月18日國內電池級高端碳酸鋰價格報每噸14.2萬元,單日上漲5%,一周內漲幅7%,創2016年8月以來新高。而從2017年10月開始,才剛穩定不久的碳酸鋰價格,再次開啟漲價窗口。
數據顯示,2017年6月份,電池級碳酸鋰的平均價格還在13.75萬元/噸附近徘徊;到2017年10月份迎來一波暴漲,截至到2017年12月,平均價格已上漲到17.5萬元/噸,僅半年時間漲幅高達21.5%。
【OFweek視角】
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超過國家的預期,從政策角度講,補貼金額超出了預期而不得不降低補貼額度;而從市場端考慮,發展超速將導致汽車競爭加劇,毛利下降,資源不足而消耗增加,價格被抬高。鋰電池發展路徑可以主要從3個方面權衡,一是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是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二是銷量,主要是新能源汽車銷量,三是政策,新能源及動力電池相關政策。對鋰電行業影響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原材料價格。因為目前鋰電池始終是處于以市場為主導,未來材料價格或許會繼續增長,鋰電企業該如何做出調整?讓我們共同見證。
4、跨國煉金
原材料供應不足或成為動力電池發展的最大掣肘。去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持續走高,引發各企業爭相布局鋰資源。在國內資源有限情況下,跨國煉金,瓜分澳大利亞、加拿大、剛果等全球鋰資源成了屢見不鮮的新聞,其中不乏寧德時代、猛獅科技等鋰電企業。
2017年7月初,消息顯示寧德時代與礦業巨頭Glencore簽署一項重大協議,Glencore將出售2萬噸鈷產品。而早在2016年的10月,Glencore就曾和寧德時代簽署一份長達四年的供貨協議。
2017年12月,猛獅科技在國內外相關行業的動作頻繁。在國外,除了簽署伊朗馬漢百兆瓦級儲能項目;還與澳大利亞礦業公司Metalstech簽署戰略協議,鎖定上游鋰礦資源。
【OFweek視角】
國內鋰、鈷、鎳等鋰電相關材料有限,鋰電池需求不斷增加,導致國內原材料價格一度上漲價格,據統計三元材料漲幅超過40%,而碳酸鋰僅下半年的時間漲幅就超過20%,這讓鋰電企業也很無奈。為求發展,許多企業先知先覺,選擇跨國購買材料,對他們而言也是明智之舉。
5、擴能加速
面對鋰電行業景氣度的高漲,鋰電企業都在忙著做擴張產能計劃。
如比亞迪、CATL等龍頭企業的爭相擴能,而鵬輝能源、國軒高科、猛獅科技、多氟多也不甘示弱,緊跟其后展開擴能布局。
截止今年年底,比亞迪青海10GWh工廠已經投建,預計2018年產能將達26GWh。鵬輝能源投資58億元實施1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和5Gwh鋰離子動力電池PACK項目。國軒高科募資36億元用于新一代動力鋰電池產業化項目、年產20萬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建設項目。猛獅科技計劃總投資不低于30億元建設年產5GWh鋰電池及電池研究中心項目。多氟多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6.97億元全部投資于“年產10,000噸動力鋰電池高端新型添加劑項目”和“30萬套/年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配套項目”。
此外,新綸科技、贛鋒鋰業、格林美、天齊鋰業、天賜材料等企業也紛紛擴張產能并加大新技術投入。
新綸科技的“鋰電池電芯用高性能封裝材料項目” 預計2018年一季度末將轉入試生產,將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產業鏈空白。贛鋒鋰業擬設立全資子公司浙江鋒鋰,以自有資金不超過2.5億元投資建設第一代固態鋰電池研發中試生產線。天齊鋰業將投資15億元在遂寧市安居區化工產業園區新建2萬噸碳酸鋰工廠。天賜材料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安徽天賜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啟動年產20萬噸電解液項目;格林美募資不超過29.5億元加碼三元材料再生與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環節。
【OFweek視角】
目前行業雖然火熱,未來前景也較明朗,但產能的暴增帶來的是行業競爭的加劇,而新能源汽車需求的鋰電增量不大且新能源汽車未來銷量不明,對動力鋰電需求不定的情形下,競爭激烈的鋰電行業或將面臨洗牌。
6、跨界鋰電
對于鋰電當前的火熱與未來前景的預期,行業中的企業加快擴能,而相關行業和資本也加入到市場競爭中來。2017年,鋰電產業含電池、上游材料、設備、回收等領域發生的并購重組案例就超50起,涉及金額超500億元,案例數量之多,資金投入力度之大,比起往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兼并購涉及案例來看,有不少上市公司及投資機構尋求鋰電優質標的,以期跨界鋰電領域。
龍頭企業的產能擴張,再加上類似冠城大通、小康股份等公司轉型新能源,進入動力鋰電池業務領域,將推動鋰電產能的暴增,競爭加劇。
根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預測,到2018年,鋰電裝機量將達60GWh。
【OFweek視角】
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政策鼓勵新能源車行業發展方向不變,2020年產銷量200萬輛的目標有望實現。同時,根據預測,2020年鋰電裝機量將達96GWh,增量較大,未來新能源車產業鏈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鋰電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顯而易見,行業競爭在加劇,在未來幾年或將會有部分跟不上發展要求的鋰電企業被淘汰出局。一方面,從目前鋰電池需求來看,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隨著新能源汽車小型化趨勢深入,鋰電的裝機量增長不大,龍頭企業擴能加劇會壓縮小企業或新進企業的生存空間,而上游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上升,因此,承擔不住產業鏈風險的企業將面臨退出。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鋰電的能量密度等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傳統的鋰電即將觸及天花板,新型鋰電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沒有足夠的研發能力以及應對政策變化及轉型能力的企業將被市場逐漸淘汰。鋰電市場引發的“淘金熱”不乏投機者,大浪淘沙始見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真正承擔得起風險的企業才能真正享受到鋰電市場“蛋糕”的美味。
7、智能制造
除了政策、市場因素之外,影響鋰電行業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制造力。國家提出的“制造2025”、工業4.0等,目的是推動企業制造升級,提升制造能力。這對發展迅速的鋰電行業也尤為重要。為了提升智能制造能力,2017年不少企業開始了相關布局,沃特瑪就是其中的代表。
面對行業競爭,沃特瑪以“中國制造2025”為指引,制定了符合企業發展的SMART戰略,從傳統動力電池制造商變為智慧新能源創造商,引領行業往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
沃特瑪的SMART戰略的核心價值在于:加速智能制造,加強品質升級;提供一站式交通電動化解決方案;提升產業鏈競爭實力。
如何實現智慧制造?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制造,沃特瑪給出了一條公式。自動化是要實現電芯生產/檢測、PACK組裝測試、物流運輸等方面的自動化;信息化包括企業軟件系統、智能硬件接口、PC端和移動端應用報表和信息展示、大數據挖掘等方面信息化;智能化則是指生產數據化、ERP系統數據化、設備維護保養智能化。
全面自動化改造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一條生產線從原來的120人減少至20人。沃特瑪在采用自動化后和傳統方式對比分析如下圖:
沃特瑪采用自動化產線后,達到了降成本,提效率,提高產品品質的目的。
【OFweek視角】
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產品性能、質量和成本仍然難以滿足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需求。在基礎關鍵材料、系統集成技術、制造裝備和工藝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努力。隨著智能化趨勢的發展,動力電池產業也需要轉型升級,包括生產智能化、設備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和供應鏈智能化等方面。智能制造有望將動力電池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進行提高。
8、創新動力
除了制造之外,技術創新也是從國家到企業都在努力的方向。
目前,車載電源技術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安全、壽命、成本、能量密度、效率。首先是壽命方面,車載電源系統中,電池成組對于電池生產和性能的一致性要求很高,電池成組篩選困難,因為要求整車所有電池單體具備統一的一致性要求,而且這種一致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在現行的使用方式方法上,電池成組壽命遠遠低于單體壽命或衰減程度就已經說明這樣一點。這個技術問題,是制約目前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
安全的電池是保證電動汽車安全的重要一環。基于液態電解質的動力電池,有機電解液的安全是個大問題,無機的液態電池漏液也存在安全隱患。而大趨勢是采用單體安全性更高的固態電解質電池或三元材料電池,但不是那種放在火里燒過十分鐘就可能爆炸的NCA電池。固態電池除了可以達到更高的能量密度之外,固態電池還具備更安全、循環性更好、成本更低等優點。
2018年1月8號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清華深圳研究院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從這方面看出,鋰電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OFweek視角】
正如曹雪芹所言,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盡管鋰電前景可期,但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也較多,技術創新是其中一個。目前鋰電的能量密度即將觸及天花板,研發新一代的鋰電刻不容緩。正如鋰電教授所言,目前新能源汽車最迫切的問題是研究好電池路線,做出好電池。
9、強弱分化
在當前我國車用鋰電池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以下幾項:擴能加劇,高端不足、低端過剩;電池公告管理趨緊,企業應對不足;電池單體性能不差,成組技術差距明顯;技術路線存爭議,部分企業受挫;動力電池自動化裝備水平低;安全事故頻發,電池安全亟需重視;回收利用存在技術障礙,政策落實執行難度大。
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持續景氣,使得動力電池產業高端優質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開始顯現,行業結構性風險上升。從市場集中度來看,2017年出貨量前10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為80%左右,超100家的動力電池企業中,真正能進入整車供應體系的數量不超過20家。市場中兩極分化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OFweek視角】
一個市場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競爭加劇,強弱分化出現。在行業洗牌時期,高端鋰電產品走俏而低端滯銷,企業應該把握高端鋰電走俏的契機,把競爭的著力點放在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上,避免價格戰,走高端發展戰略,如果鋰電企業進行價格比拼,勢必會造成行業陷入價格比拼的怪圈,而遲遲無法轉型升級的局面。
10、“報廢潮”
隨著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規模擴大,我國將在未來迎來電池“報廢潮”。這些已經報廢的電池該如何妥善處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出發,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在2018年將超過53億元,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2023年廢舊動力鋰電池市場將達250億元。
從可持續發展出發,由于動力電池中正極材料、電解質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同時,我國又必須通過回收利用來緩解對鈷等稀缺金屬的嚴重對外依賴。所以,動力電池回收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
此外,梯級利用對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能源在儲能、低速車等應用場景是可實施的,盡管動力電池最終仍需拆解回收再利用而形成閉環。
電池“報廢潮”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近年來發布的相關政策有所體現。
工信部加快廢舊電池管理辦法的推出,從法律角度出發,讓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有法可依,統籌規劃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促進形成較為成熟的回收利用體系。但有法可依,仍需有實際可參考的工程標桿,才能形成聯動,讓更多的相關企業參考學習。這或許就是國家工程中心設立的目的所在。
為迎接即將來臨的鋰電池“報廢潮”,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由科力遠聯合中南大學、金川集團、湖南瑞翔新材料等單位共同籌建國家工程中心。
經過短期發展,國家工程中心在動力電池回收方面,已取得不錯成績。國家工程中心從電池拆解設備入手,集中多方優勢開發了高效安全的全自動電池拆解設備,在效率上,拆解設備產能為300kg/h,拆解過程中,鎳、鈷、稀土的綜合回收率超過了99.7%,并極大地節約了回收成本。此外,國家工程中心參與起草有色行標《廢舊電池破碎分選回收技術規范》。
【OFweek視角】
2015年報廢動力電池累計為2萬-4萬噸,對應的電池回收率僅為2%,以現在的回收產能根本無力負擔2020年預計的12萬-17萬噸的報廢電池。工信部加快電池梯級利用的管理辦法的立法工作,給了市場一顆定心丸,未來電池回收領域的發展將有法可依。
福禍相依,電池報廢量的急劇上升并不一定就是災難,也可能是一個商業契機。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或將成為新能源市場的一塊“香餑餑”,引起新的市場競爭。
總結
2017年度鋰電十大關鍵詞概括了鋰電行業在政策、市場、制造力、創新力等方面,涵蓋了動力電池從生產、使用到報廢回收的完整生命周期過程。2018年,鋰電行業將會有哪些關鍵字出現?讓我們共同期待。
動蕩的產業催生了行業風云人物,詳情請看《年終盤點:2017年鋰電產業十大風云人物》。2017年,鋰電企業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有的企業順勢而起,而有的鋰電“老兵”,沒能跟上發展腳步的,則日漸式微。詳情請看《年終盤點:2017十大明星鋰電企業》2017年,鋰電行業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事,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或許就那十件事,詳情請看《【年終盤點】2017年鋰電行業十大事件》。在形形色色的話題,熱度高企的或許就這十個話題《年度盤點:2017年鋰電應用十大熱點話題》。鋰電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能成為熱點走進觀眾視野的或許就這十個《【年終盤點】2017年鋰電行業十大技術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