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蘋果證實開始了iPhone6及iPhone6 Plus國行的銷售,排隊購買的壯觀景象再次上演。加之前幾日官網開放預約。一邊罵一邊買的邏輯再次毫無意外的顯現。
這一代iPhone的設計爭議比以往都要大,不光是尺寸的問題,最核心的是機身背面突出的攝像頭和三段式設計間隔的白條。在“蘋果式的手機設計”已經可以歸納出條條框框之后,“機盲癥”正在成為“臉盲癥”的變種。庫克時代的蘋果,用抽象的iOS7把擬物化設計塵封起來,又用“反處女座”的硬件設計把極簡的設計打破了。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設計被黑出翔還能大賣呢?最直接原因就是品牌價值所產生的“審美紅利”,其中包含了固有的iPhone用戶對iOS的依賴性。除此之外,諸如:曝光效應(亦或斯德格爾摩現象)是最主要的原因。再者,最終極的理由就是設計的前瞻性。iPhone6/Plus的設計是否真的處在當下前沿設計的未來呢?審美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很難去量化。三種原因不是單選題。
審美紅利
iPhone外觀設計對手機行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iMac對于電腦的影響。
喬布斯時期的末代iPhone:極窄邊框、圓角造型、前后純平、側邊平面、合金邊框、黑白兩色、整面玻璃以及正面唯一的實體按鍵等等,幾乎成了手機審美標準。也幾乎成為手機行業的設計標準。甚至蘋果官網iPhone詳情頁的版式、圖片,都成為了一種標準。一些廠商不僅僅借鑒iPhone的產品設計,就連廣告創意都不放過。
當一個品牌的logo可以給用戶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我們就可以認定這個品牌已經成功了,其品牌價值享有拓展產品線的“認知紅利”。當一個品牌最熱單品的銷量和售價都處于同類之上,我們就可以認定這個品牌的設計是引領審美潮流的。當一個品牌的多款產品滿足這個條件,或者一款迭代的產品連續數次滿足以上條件,它將享有“審美紅利”。毫無疑問,iPhone享有“審美紅利”。
從“認知紅利”升華到“審美紅利”的儲備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觀設計、二是實物體驗、三是輿論引導。抽象一點來形容,就是認知,感知,認可三方面的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種,就如同尼古拉斯·凱奇一樣,雖然你很有名氣,但是在觀眾意識里不代表他主演的就是好片子。尼古拉斯·凱奇是一個品牌的話,那么可以肯定他是享有“認知紅利”的,他出演的第一部爛片也會享有“審美紅利”,但是時間長了,爛片多了,輿論擴散之后就不再享有“審美紅利”了,尼古拉斯·凱奇不再叫好又叫座。
至少從iPhone5開始,放棄了3.5寸的單手黃金尺寸,其外觀設計的走向就飽受詬病,歷經5S、5C再到6及6Plus,是第四款和第五款被認為爆丑的產品,這個時候還有“審美紅利”,只能說明以往的實物體驗和輿論引導做的真是好,從而讓抽象的審美屈從。加之喜新厭舊的推力,第一批銷售自然不成問題。
審美是抽象的個體化標準,極容易受內因和外力引導而變化。所以始稷以為:引導審美需要從產品的物理感知和輿論引導兩方面著力。前者決定走多遠,后者決定走多快。“審美紅利”主要在這個階段,即新品上市初期起關鍵作用。
曝光效應
大眾的審美其實是極其不自信的。滿足抽象的個性化審美必須要強勢才行。這個強勢就是實物體驗和輿論引導。
iOS7剛剛更新時,看著很不順眼,但是到現在iOS8出來了,抽象設計逐漸被認可了。iOS7是先被接受后被認可的,這種強迫幾乎來自于實物體驗。iOS7剛剛更新時,第三方APP的UI設計還是iOS6的擬物化風格,如同你愛人給你買了一雙你并不覺得好看的鞋,你穿上以后發現和你最喜歡的褲子很不搭調,所以你更加認定是鞋不好看。因為你對你喜歡的褲子太熟悉了。他經常出現在你的視線里,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曝光效應”。“曝光效應”無限放大,可以搭界到“斯德格爾摩現象”(人質被劫匪挾持長達6天后,甚至愛上了劫匪)。所謂日久生情,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當APP的UI設計逐漸都更新成iOS7風格時,就如同你愛人又給你買了一條新褲子和一件新體恤,和新鞋搭配起來協調多了。穿了一段時間之后,“曝光效應”產生作用,逐漸接受了iOS7的風格了。此時再對比iOS6,發現7更加的輕盈。
iPhone6及6Plus的曝光效應剛開始顯現。從諜照、富士康到林志穎曝光、發布會、局部上市,曝光效應日漸明顯。同樣的,始稷以為曝光效應對審美的引導同樣取決于實物體驗和輿論引導。
接著用新鞋的例子打比方,曝光效應之后,如果鞋不舒服你也不會認可,如果穿出來別人都說不好看,你也會懷疑是不是真的丑。
曝光效應主要在新品上市中期起作用,后期就是喜新厭舊的反作用力了。左右曝光作用就是不斷的和消費者接觸加之優化體驗的過程。 前瞻設計 和曝光效應相對的,還有一種“首因效應”(第一印象)。iPhone6及6Plus的首因效應顯然是“丑”多于“美”。
然而審美的首因效應未必是一成不變,會有曲線演進:由丑開始趨向于美,由美開始越看越丑。產生這種審美的產品本身都不會是客觀的丑。
諸多產品剛發布的時候看著都很丑,但都不會影響銷售,越看越耐看。而那些第一眼看著就好看的產品,可能越看越丑。聯系起來“曝光效應”去想這個問題,很多第一眼美的產品,要么是與當下流行設計元素相近,出于審美的“曝光效應”而覺得美。這個邏輯就如同被失戀之后看見長的像前任的人會有特別的感觸一樣。
另一種第一眼美則是與你熟悉的美大不相同,如同你第一次看見一個金發碧眼的北歐模特。 做到第一眼美的曲線演進并不很難,與當下流行審美接近便好。想要第一眼丑的曲
線演進則不簡單。這種產品的設計往往是基于當下流行審美并推測出流行走向的,設計出未來的美。這看起來像是超能力一般,實際上主要有知行合一的兩大因素構成:第一是對主流審美的長時間接觸產生的“曝光效應”,第二是產品開發周期扎實的推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歷經設計的不斷改稿,就已經超越了當下主流設計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庫克自信慢慢,消費者嗤之以鼻。因為庫克已經走過了首因效應曲線,而消費者才剛剛接觸到。
中國古老的《易經》向我們揭示了損極益生、否極泰來的道理。否不一定就是兇,第一眼丑未必是直的丑,很可能就是將要變成泰卦的否。所謂三陽開泰,外觀設計、實物體驗、輿論引導三者相疊加,才共同構成了美丑的抽象感知。美與丑,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視覺印象。如同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三要素,戒、定、慧是悟道證果的三無漏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