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化和互聯網思維,總之非常熱鬧。為什么會這樣,看看企業最新的財報就知道了。可以看看各大公司的表現,在剛剛過去的財季中,IBM的收入為244億美元,凈利潤為41億美元;微軟的收入為233.82億美元,凈利潤46.12億美元。與之相比,谷歌收入為159.6億美元,凈利潤為34.2億美元。表面看,谷歌尚不敵IBM、微軟,但看一下趨勢,IBM營收同比下滑了2%,微軟利潤下滑了7%,一路下跌,與之性比,谷歌營收同比增長22%,利潤增長了6%,也許用不了多久,IBM、微軟的地位就要讓位給谷歌。
從時間上看,達到今天的成就,IBM用了100多年歷史,微軟用了不到40年,而谷歌僅僅用了不到15年。從這樣的一些數字,應該能夠充分領略到互聯網的力量。沒有人不希
望復制谷歌的神奇。說白了,互聯網讓人看著就眼紅。如今互聯網當道,如何學習互聯網的經驗,促進傳統行業/企業的發展呢?這恐怕也是互聯網化和互聯網思維的由來。
怎樣才能夠實現互聯網化呢?互聯網化是不是也要把自己變成.COM呢?我的觀點是也不是。先說不是,如果你也想搞一個搜索引擎、淘寶,復制谷歌、阿里的成功經驗,如果這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你搞不過谷歌和阿里,歷史不會倒退,更不會重演,沒有辦法復制別人的成功。那么我所說的是又是什么呢?
對于傳統行業/企業來說,你已經沒有辦法漠視互聯網的存在了,企業需要主動利用互聯網工具促進業務發展,提高競爭能力。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互聯網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要借鑒.COM的經驗,把自己.COM化。最簡單地,信息需要透明化,需要與消費者互動,這應該是第一步,以前企業上網、電子政務網站建設都是這層含義。從效果看,似乎并不成功。其中的問題不在于網站,而在于管理。很多時候,企業或者電子政務網站,并沒有成為企業業務或者政府辦公有機集成,并沒有進入血液循環,而是體外循環,信息交流不暢,互動反饋遲緩,自然不會有什么效果。
行業/企業互聯網化的過程,當然不能夠僅限于信息交流,還需要進行業務互動,例如開個網上商店,提供線上支付。與信息門戶相比,這顯然更進了一步。無論是借助第三方平臺,如淘寶、微信等,還是借助第三方物流,電子商務平臺構建,縮短了生產者消費者的之間的距離。與信息平臺一樣,如果電子商務平臺不能夠與企業的市場、庫存、分銷以及研發等平臺打通,那么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不會有預期中的效果。以研發為例,消費者的需求和反饋常常會被代理分銷渠道所阻斷,如今,通過互聯網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大大降低產品研發的風險,提高產品研發的針對性。
要打通互聯網平臺,技術上的難題并不是太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在于認識和思維上。實際上,如今談論互聯網平臺已經有些落伍了,未來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行業/企業領導者一定要有清晰的意識,積極主動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平臺。簡單地,重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進一步要積極嘗試移動互聯網的營銷。為什么如此,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一種工具能夠像移動互聯網這樣,以最低的成本,覆蓋到消費者。其他的方式,都沒有辦法實現任何時間、地點,快捷地接觸與溝通。
與傳統方式相比,互聯網成本最低,較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地覆蓋更加全方位,更能夠實現隨時隨地地接入。商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成本和效率的競爭。互聯網化能夠帶來最完美的體驗,但是實現互聯化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這需要一個過程。其中包括學習和使用的成本,需要改變很多固有的觀念和習慣,需要行業/企業勇于創新的勇氣,要勇于改變。以X86為例,互聯網企業就展示了它是可以應用在于關鍵業務應用中的,其本質也是對于成本效果的追逐。
所謂“圍城”,傳統行業/企業要互聯網化,而.COM也希望能夠實業化,相互羨慕。為什么不能夠彼此折衷一下呢?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就出來好了;而外面的人,想進就進了;但無論出來,還是進去的,并不是換位,不是回到從前,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不要說什么互聯化了,如今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