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撤離深圳的事情還在沸沸揚揚,中興通訊制造業將在7月遷河源基地的消息再度成為輿論沸點,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
有人說,高房價正在逼走制造業。華為部分業務遷移東莞、中興布局河源、比亞迪進軍汕尾、光啟投資東莞似乎都在驗證這一點。
深圳真的不行了嗎?在這背后又有什么樣的趨勢呢?
一、故事的兩面
在制造業離開深圳的同時,其實故事還有另外一面。恒大的金融總部、阿里的國際運營總部、樂視的智能終端總部、中糧的亞太總部、蘇寧的國際總部、聯想的國際總部、微軟的南方總部……紛紛遷到了深圳。
在制造業逃離的同時,總部卻在聚集。
其實,這并不是個例,我們看看美國。
蘋果總部在庫比蒂諾,谷歌總部在山景城,facebook總部在門羅帕克,英特爾總部在圣克拉拉,思科總部在圣荷西,他們都不在舊金山,但是他們屬于硅谷。
通過完善的交通網絡,這些企業構成了一個大硅谷。而深圳這些外遷的制造業,其實也沒有跑的很遠。而且正在修建的基礎設施正在把他們聯系起來。
東莞目前修建的7條地鐵,有4條將與深圳地鐵對接,2條與廣州地鐵對接,1條與惠州地鐵對接,這樣整個珠三角東岸就連成了一個快捷網絡。
從華為的東莞基地松山湖可以坐地鐵到深圳福田。就是說,華為雖然遷移到了東莞,但是他們要去深圳市區并不困難。
看一下城市面積,深圳是1996平方公里,惠陽是1262平方公里,東莞是2465平方公里。三地總面積只有5723平方公里。
而北京是1.64萬平方公里,上海 是6340平方公里,廣州是7434平方公里。
深圳的制造業外遷,其實可以理解成擴張。如果我們把珠三角看成一個大城市的話,那么所謂外遷只是從城市的中心遷移到郊區。而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這個所謂的郊區達到市中心的時間距離并沒有增加很多。
對深圳來說,只是高附加值的總部遷移到深圳,而制造業遷移到周邊城市,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二、從大城市到小城市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經說了這么的一段話。
“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需要的要素是什么,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事實上,隨著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貴的常態。
而經濟發展同時也開啟了另外一扇門。
高鐵,地鐵,軌道交通,高速公路,讓原來不那么方便的地方變得方便起來,原本物流成本高的地區,成本降了下去。
而互聯網與通訊的發展,讓信息流通沒有地域性,無論你在那個角落,只要接入互聯網信息就可以無縫溝通。
就成本控制來看,越是一線大城市,房價高工資高生活成本高,而小城市成本更低,更利于企業盈利。
三、未來的科技生態
未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交通的便利,過去集中化企業將出現分散。
北上廣深這些城市,將只有總部和高端服務業。制造業將遷出一線城市,分布到交通便利的城市圈和小鎮。
物流將通過航運與高鐵解決,大量制造業都會遷移到成本低,物價低,房價低的小鎮,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小鎮。如同豐田市,諾基亞市一樣,我們未來也會有華為市,中興鎮,比亞迪鎮。
而互聯網能夠解決的服務業,將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譬如大數據機房遷徙到土地能源成本更低的貴州,云南,西藏,黑龍江。
客服中心,遷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甘肅,寧夏。研發中心,高端人才中心將遷移到風景秀麗,生態優美的風景區,譬如三亞、桂林、青島、北戴河,提供給高端人才最舒適的生活環境。
華為、中興撤離深圳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分散化將成為科技企業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