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硅谷以大學為單元的主體中,斯坦福和伯克利是兩大最主流的派系。他們不僅為硅谷輸送了大批的頂尖人才,為硅谷的形成和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幫助硅谷把創業的文化傳承至今。斯坦福的公共關系部門甚至表示,有5000個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創意、教職工或者學生。
而現在,當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都匯集到硅谷來的時候,斯坦福和伯克利不再是唯一的名校符號。
鈦媒體駐硅谷記者在一段時期內注意到,伴隨著華人逐漸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以及創業的中堅力量,在硅谷,“清華系”正逐漸崛起。他們一反過去華人分散、勢單力薄的印象,正借鑒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做法,在硅谷設基金、開課程、打造校友網絡,讓清華的畢業生們也可以像斯坦福、伯克利校友一樣,抱團取暖,并在硅谷形成一個端到端的良性的生態系統。
鈦媒體駐硅谷記者專訪了硅谷“清華系”的代表領軍人物——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的創始合伙人張于慶(Eugene Zhang),來看清華人在硅谷有著怎樣的故事:
斯坦福和伯克利樣板:硅谷創新生態系統的強力引擎
說到硅谷和斯坦福,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Fred Terman。他創辦了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并長期擔任斯坦福大學工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他最早鼓勵學生創業,把高科技前沿技術轉化為商用產品,并以此創業。在硅谷最早上市的三家科技公司中,他都擔任了董事局的席位。
從Fred Terman開始,硅谷的每一次技術革新背后,幾乎都有斯坦福的影子。那么,為什么它能和伯克利一起,成為硅谷這個巨大創新生態系統的強力引擎呢?
張于慶告訴鈦媒體記者,首先,斯坦福和伯克利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各種軟性資源。
斯坦福剛剛宣布卸任的校長亨尼斯,自己就是個實業家,同時還是谷歌和思科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在美國硅谷一直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斯坦福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和孵化器StartX,這也是大學第一次成立自己的風險投資基金。當然,要加入StartX,至少要滿足一個條件——創始人中要有斯坦福校友。伯克利同樣也成立了一個叫做Skydeck的孵化器,為伯克利校友們創業提供寶貴的資金和資源。他還鼓勵斯坦福教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創業,讓教授可以擔任創業公司的職務。
其次,和強大的校友網絡進行良性互動。斯坦福開創性地讓成功校友參與教學活動和各種課程,不僅把知識反饋給學生,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而且很可能在學生中就發現了好苗子,在未來支持他們創業。受此影響,非常多的斯坦福出身的投資人都在學校內設立了獎學金。
比如斯坦福校友、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兼知名風險投資人Peter Thiel,就在斯坦福大學教授了一門創業啟蒙課,代號計算機科學183。上完了這門課的學生,都對此贊不絕口。更不用說去年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在斯坦福開設的創業課程,讓斯坦福學生和無數知名創業者都進行了親密互動。
所以在張于慶看來,斯坦福這個創業平臺和模式是不可以復制的,它已經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而且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再次,斯坦福和伯克利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非常積極地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
這兩所學校都會公開表示支持產學結合,把課堂變成孵化器,校長亨尼斯甚至說,“如果大學的知識只是停留在大學的圍墻之內,而不能取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就會阻礙研究者創新的動力。”所以,哪怕是斯坦福的商學院畢業生,現在也有一半會去創業,而不是去華爾街拿高薪。
張于慶表示,現在來自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創業者在硅谷非常受VC追捧,甚至各大基金都會專門去這兩個學校找投資機會。
就這樣,從創業者到孵化器到基金,創業所需要的每一個部分,斯坦福和伯克利都把它們串聯了起來,在讓學生獲益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硅谷的兩大標簽,和兩個創造巨大財富和價值的反饋系統。
清華:硅谷崛起的第三種力量
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記者觀察到,目前,清華正在成為硅谷的第三只學院派力量。但是在過去,并非如此。
在大約20年前,來到硅谷的第一批清華工程師們,都在艱難求生存。對他們來說,生存是第一要素,而創業,只是一個遙遠而美好的夢想。
“當時即使有個別華人有創業的想法,也往往發現根本接觸不到硅谷的VC,融不到錢。當時的清華創業者,可以說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不認識導師,也不認識VC,非常辛苦。”張于慶告訴記者。
“那個時候投資人很稀少,而且是完全高高在上的。”張于慶說。他已在硅谷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親身體驗了硅谷創業的艱辛,并且目睹了中國創業圈逐步學習與追趕硅谷的歷程。“過去20年都看到校友想創業,但是找不到投資人,甚至包括成功校友鄧鋒在內,當初融資都很辛苦,最后大家只能找早年來硅谷的臺灣成功企業家或VC。”
正是看到了當時清華乃至華人在硅谷創業的艱難局面,第一批清華學子成立了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它走出了華人在硅谷創業的第一步,讓清華的畢業生們可以抱團取暖,并分享從融資到導師的各種創業必需的資源。
而目前,TEEC也正和母校清華一起,學習斯坦福伯克利,在創業的各個重要領域進行布局,以更好地幫助校友創業,在硅谷形成“清華系”的良性生態圈。
首先,就像斯坦福一樣,清華在硅谷也有了自己的基金——TEEC Angel Fund。
斯坦福真正正式、有系統地參與到校友創業的實際環節中來,就在于孵化器StartX和自己基金的成立。一方面可以為校友創業者提供寶貴的啟動資金,另外也形成了強大的創業者人脈網絡。
于此類似的,清華也成立了清華X-空間——清華大學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X-lab。他們在清華校園內提倡跨學科合作,整合校內校外各種資源,不斷創新和實踐,支持了越來越多院系學生的創意創新創業。
但是畢業后的校友想創業,應該怎么辦?張于慶看到了這一點,于是決定創辦TEEC Angel Fund,為清華補足了斯坦福基金之于斯坦福的角色。張于慶說,目前他們已經和清華母校形成了聯動:一方面,TEEC Angel Fund為創業的校友及硅谷優秀華人提供資金和資源的支持,并且將部分利潤回饋給學校;另一方面,清華控股母基金也成為了TEEC Angel Fund的LP,兩者實現了雙向互動。
而且,TEEC強大的校友資源,也為清華創業者提供了導師資源。
而發展到現在,TEEC已經有了400多個會員,其中250個成員是公司CEO或者創始人,其他成員也都是大公司的高管。而且,這個組織已經拓展到了北上廣。成員們串起了各個行業上下游的關系,可以相互幫助找客戶,找投資、找合作伙伴。
同時,據記者了解,目前TEEC正進一步把這些優秀的校友集中起來,在硅谷開啟了一個導師項目,對早期創業校友提供創業輔導。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就是,TEEC和TEEC Angel Fund為在硅谷的華人抱團取暖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現在在硅谷,清華已經有1萬多名校友,位居中國各大高校之首,可以說,清華工程師成為硅谷各大公司的中堅力量之一,也是最主流的華人群體。但是,在過去大家都在單兵作戰,人數雖然多,卻沒有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
不少在硅谷的清華校友,比如硅谷成功華人企業家、北極光創投的創始人鄧鋒,很早就意識到了凝聚的力量,所以他在2001年成為創始成員TEEC之一,幫助大家抱團取暖。而隨著TEEC旗下Angel
Fund的創立,清華人在硅谷的影響力正慢慢凸顯出來。“有問題,找TEEC”、“想創業,找TEEC”已經成為硅谷清華人的共識。
在成立的第五年時間里,TEEC Angel Fund已經募到了第三期基金。這五年里,他們投出1500萬美元,投資了120個項目,有6個退出,分別被百度、Google、Dropbox、Facebook等巨頭收購,還有7個公司估值超過1億美金。旗下公司估值高于1億美金的比例達到了6.3%,甚至高于Y Combinator的4%和500 Startups的2%。
“我們鼓勵TEEC成員在職場上多給中國人多一些機會。”張于慶說。“我們應該有意識來做這件事。華人現在在大公司里都成為了少數派,但是其實大家都應該在一起抱團取暖。”
現在,在鄧鋒張于慶他們的努力下,在硅谷“清華系”已經成為了一個響亮的品牌,并搭建著清華人自己的多贏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