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德國,最令人尊重的工作是工程師。但德國官員開始擔心,在這個軟件為王的世界,工廠正被互聯網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該國以硬件技術為主的經濟處于危險之中。更糟的是,該國為了讓企業在未來擁有一定優勢而推出的工業4.0計劃,正面臨由美國高科技公司資助的一個類似計劃的威脅。
德國金工機械設備生產商Trumpf參與了工業4.0計劃,該公司開發主管海因茨·普羅科普(Heinz-Jürgen Prokop)表示:德國企業非常擔心,谷歌或蘋果將來可能主導整個制造行業。但更重要的是,在我們依然還有機會的時候,我們不能輕言放棄。”
德國政府于兩年前提出工業4.0計劃,這是一個由企業、學者和政治領導人組成的聯盟。其宗旨是鼓勵德國中小企業擁抱新技術——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核心,德國人稱之為“Mittelstand”。去年,AT&T、思科、通用電氣、英特爾和IBM成立了一個類似、被稱為“工業互聯網聯盟(IIC)”的組織。
兩個組織均旨在讓制造行業工廠的機器能彼此通訊,以提高生產效率。例如,通過預測工廠何時有多余產能或需要更換零部件,以減少停機時間。根據咨詢公司麥肯錫的數據,機器內置的傳感器將收集各種類型的數據,以更好地分配資源,將能幫助制造商削減高達20%的能耗和25%的勞動力成本。
這將讓德國制造業處于生死成敗關頭,該行業從業人數高達1500萬,約占該國總勞動力的三分之一。普華永道預計,到2020年,德國制造商資本投資的一半將投向工業4.0相關項目,金額達到約450億美元。市場研究公司Wikibon表示,到2020年,全球對工業互聯網的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遠高于2012年的200億美元。德國工商總會副會長沃爾克·特萊爾(Volker Treier)指出,為了避免落后,德國的中小企業必須保持與客戶的聯系,而不要輸給最終可能掌握寶貴市場數據的軟件公司。
始于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其主要內容是利用蒸汽機實現了機械化生產,這次革命德國落后于英國;德國人所說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于20世紀之交,主要內容為使用電力動力的裝配線成為工廠標準設備,而德國是這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開拓者,西門子等公司是其中的領先者。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本世紀中葉,其標志為計算機控制的生產。德國認為工業4.0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屆時機器將能互相通訊。
當這一市場騰飛時,德國將擁有一定的優勢。不像采用標準化鍵盤和USB接口的計算機,工業設備沒有主導的標準。這讓現有的硬件制造商在與谷歌和蘋果競爭時有一定的優勢——即使像Trumpf那樣規模不大的企業。為了抓住這個機會,Trumpf去年招聘了更多的軟件技術人員,達到了25人。普羅科普表示:“我們認識到,我們需要更多的IT技術人才。我們需要擁有分析數據的能力。”
對于在新工業經濟時代能否保持優勢,德國各界表現出一定的擔心。但工業4.0計劃主要充當一個啦啦隊長的角色,在提供資金資助上則能力非常有限。政治家和勞工界代表在確定該組織的行動計劃上有很強影響力,目前其主要專注于為頂級大學的研究項目提供資助。
相比之下,美國主導的“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主要協調成員開展新技術試驗。該組織表示,它已經開展了11項試驗,包括一個能追蹤手持工具、以確保它們被有效使用的系統,以及一個用于連接機器、速率達100G的網絡。雖然該組織沒有透露其成立以來的投資總額,但通用電氣表示,過去四年僅該公司就向工業互聯網項目投入了10億美元。IIC已擁有200個成員,包括日本的日立公司乃至德國的SAP和西門子公司等,這些成員彼此間分享試驗成果。
美國 “制造商生產力與創新聯盟”(Manufacturers Alliance for Productivity & Innovation)的經濟研究主管克日什托夫·布里道斯基(Krzysztof Bledowski)表示:“最大的區別是,德國工業4.0計劃是由政府推動,明確屬于政府產業政策中的一部分。而美國主導的IIC,“各成員已經走到一起聯合開展試驗”。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負責工業4.0項目的萊納.格拉茨( Rainer Glatz)指出,雖然IIC似乎走在了前面,但互聯網在制造行業更廣泛地采用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做法或許將能取得更長足的進步。他說:“在美國,他們想小步快走;但德國的工業4.0項目更有理論優勢:先找到模型,然后用于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