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每家掌握的用戶數量是各家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基礎,但并不是每家新媒體都能達到動輒上億的用戶量級,要想生存和發展,還需要不斷打造各自的小系統,產品化、服務化和電商化,都未必會輕易一蹴而就。2015年,我們還需要多點耐心。
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從業十多年的老兵,回望過去,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熱鬧勁兒,最是讓人深刻,不敢說后無來者,至少前無古人,我想,說這一年初步奠定了未來幾年的中國新經濟格局和道路,恐怕毫不夸張。
我說14年熱鬧,不僅有阿里巴巴、京東等厚積薄發、成功上市,讓中國互聯網在全球互聯網的版圖中,影響越來越大;還包含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入口在微電商、新媒體平臺等方面的持續發力,正在構筑越來越有想象空間的虛擬商業帝國。我總結14年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性,具體來講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是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領導者,通過資本跑馬圈地,縱橫開闔,大肆的投資、并購,各自劃分了勢力范圍,進一步固化了中國互聯網的市場格局。
其次,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開始撬動了包括金融、運營商、證券、醫療、教育等多產業、多領域的產業格局,互聯網思維跨界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之一,讓太多人產生了“互聯網焦慮癥”,人人都開始迫切的思考和學習如何結合互聯網進行創新。醒過味兒的傳統巨頭們,和互聯網出身的新經濟如何競合和博弈,正展開一幅新圖景。
第三,全民創業的景象初現。以移動互聯網和國家鼓勵創業為契機,在O2O、互聯網金融、智能裝備、媒體和營銷等領域,創業、創新的熱浪滾滾,此起彼伏,人人似乎都開始有了創業的沖動。
2014年的大潮涌動,我想在2015年不會消失,但由于格局和方向既明,15年也很難再現14年的驚心動魄,大的機會布局和未被關注的處女地已經不多,因此,對很多企業來說,15年或許是更踏實的練內功、練產品階段。畢竟,雖然開工沒有回頭箭,但路遙才知馬力,成功不能只靠概念和熱情。
對于新的技術和市場趨勢,媒體業往往是“春江水暖鴨先知”,2014年的中國新媒體領域,也一樣是大開大合,從年初的今日頭條遭圍攻、到微博上市以及微信公共帳號加強管理、開通廣點通和微店等,以及年底幾家自媒體聯盟的“老大”之爭,新概念、新模式、新熱點不斷,不過,基本上都還是只開花不結果的階段,吆喝聲和爭吵聲,還沒能真正喚醒和改變已經達到千億規模的網絡營銷市場格局和模式——也許這只是時間問題吧。
展望2015年的新媒體業,我想,也許喧囂會依舊,但格局已經漸漸成型:幾大門戶的手機客戶端、微信、今日頭條、微博的自媒體平臺以及糾合一批所謂自媒體帳號的幾家自媒體聯盟,在移動端形成的新媒體產業鏈條,正在慢慢的推動著傳統網絡營銷方式的轉變。
如果預測新媒體在2015年的趨勢,我想用三個個詞預測:產品化、服務化和電商化。
產品化:新媒體不管是平臺商還是內容提供商,在形態、銷售等方面都面臨著產品化的問題,只有如此,才能更容易獲得廣告主的青睞,更容易形成規模化收入;
服務化:內容營銷在近兩年已經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越來越被企業的市場營銷部門認同和接受,這個方向也意味著,新媒體如何向服務化方向發展,構筑自己的服務產品體系和能力,是個相對明確的趨勢;
電商化:雖然媒體即電商,近兩年不斷有人提及,但至今沒見有做電商成功的媒體,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系統、移動電商系統,在2014年都初步架構成型,為媒體和電商的打通至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或許可能成為新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向打開了一扇窗吧。
范氏途說亂曰:毫無疑問,每家掌握的用戶數量是各家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基礎,但并不是每家新媒體都能達到動輒上億的用戶量級,要想生存和發展,還需要不斷打造各自的小系統,產品化、服務化和電商化,都未必會輕易一蹴而就。2015年,我們還需要多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