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注定是中國電商行業不平淡的一年。業內兩大巨頭阿里、京東成功赴美上市,雙雙取得不俗的成績。各大電商平臺聯合演義的雙十一大戰也斬獲了不俗的成績,單單阿里巴巴一家當天的銷售總額就超過570億。強大得宣傳攻勢下,電子商務在國內得到了進一步普及。
不過輝煌畢竟已成過去,2015年電商行業又會向哪兒方向發展?賣家的生存狀況幾何?哪些類目會繼續乘風破浪?又有哪些商家面臨考驗?
傳統優勢類目面臨“整肅”,3C類數碼競爭白熱化
提起電子商務,繞不開的就是類目的問題。女裝、鞋類等電商傳統優勢類目在過去幾年都有長足發展,但這些非標品類目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類大大小小的問題。2014年末阿里高調宣布自己的打假成績,而有評論就指出,阿里京東兩大巨頭上市后,整治旗下電商生態是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各大電商平臺在未來一年的整治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存在突出問題的電商類目將面臨新一輪的“整肅”,雖說考驗很大,但這是市場進化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3C類數碼產品在2015年還會有更大發展空間,隨著網絡渠道的成熟,各大電子廠商越來越重視電商這條銷售渠道。
過去很多線下廠商選擇將網絡代理權出售,2015年必然有更多線下企業醒來,斬掉中間渠道,直接與電商平臺合作,3C數碼類目的競爭也會因此進入白熱化。
自然流量越來越碎片化,電商商家利潤將近一步下降
過去幾年只要會開直通車、玩鉆展,或者能通過刷單打造出爆款,基本就會比其他商家賣得好。換而言之,只要肯用功就會有收貨。但是去年開始阿里內部出了微淘、千牛電臺、支付寶公號等無線玩法,流量先從PC端被無線端劃走一部分,繼而京東、唯品會等平臺方也開始重視手機端,加上微信商城、微店等渠道的崛起,自然流量越來越碎片化。
而流量碎片化意味越來越多干活的人來分管,一個店鋪的運營成本也就隨之上升。2015年,這種趨勢將會進一步擴大,人力成本的上升將導致更多的商家賺不到錢。
電商進入品牌化時代,小賣家的生存空間壓縮
事實上,電商將進入品牌化、細分化時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何以言之?阿里、京東所建立的中國電商零售領域競爭格局基本已難撼動,未來這兩大巨頭毫無疑問會回到提高客戶體驗等商務本質上來。過去一年,雅詩蘭黛、Zara等國際品牌紛紛放下身段入駐天貓,快時尚品牌Gap進駐京東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品牌商入駐大型電商平臺已經成為趨勢,在我看來,2015年,這種現象將會更集中的爆發。
而另外一方面,從中小賣家角度來思考。品牌傳統企業的入侵,不可避免的會吞噬掉部分流量,同時也將拉高競價流量的價格。通俗的說,流量紅利到頭,諸多靠電商平臺從無到有的賣家失去平臺的政策扶持,在品牌商面前優勢盡失,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微信電商依然出于探索中
不得不提到微信電商。微信,這個在這兩年被寄予厚望的移動渠道,過往在電商上的嘗試不盡人意。單從其與京東戰略合作這件事來說,已經顯示出微信電商戰略的“力不從心”。從另一方面思考,商家一心想把微信變成最有力的電商渠道,與微信官方“連接一切”的總體布局有沖突,注定電商只能成為微信一小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微信官方對其戰略的進一步貫徹,“朋友圈電商”這種簡單粗暴的賣貨方式注定要被淘汰,微商面臨巨大考驗。微信電商有沒有更好發展方式,2015年會是探索的一年。
總體上來講,未來一年,基本的競爭格局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電商行業也將朝“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