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分享經濟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旅游O2O的的典型代表, 成立于2009年的移動租車應用Uber近期傳出已經接近完成新一輪10億美元以上的融資,估值或將達到350億至400億美元左右新高,這將比它在今年6月份融資時的170億美元市值高一倍,并且將創下美國初創科技企業直接融資額度的記錄。而已經上市的Twiiter目前市值僅為216億美元左右,還未上市的Uber估值已經達到其市值的1.5倍以上。目前Uber在全球業務已經拓展到六大洲、兩百多個城市,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Uber有望在2015年實現100億美元的年營收額,20億美元的凈收益。
2014年初, Uber以中文名為“優步”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市場。此前,其已在上海、廣州、深圳三地試運營,目前拓展到北京、成都、武漢和杭州等七個城市。作為一個有全球視野的科技企業, Uber對中國市場早已虎視眈眈,盡管Uber在中國會面臨與本土競爭對手如嘀嘀、快的以及看起來和Uber模式更接近的易到用車的激烈競爭,但其進軍中國的意志堅決,甚至在Uber進軍北京時,其CEO特拉維斯 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親自站臺宣布,可見Uber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從其在中國多個城市大規模的招聘計劃也可以看出其野心,今年七月份其在多個地點放出“總經理”“運營及后勤”等職位,包括成都、重慶、寧波、北京市、杭州、南京、青島、天津、武漢、廣州、深圳、上海、蘇州等。
而中國租車市場早已廝殺成一片紅海,不管是巨頭撐腰的滴滴、快的、易到,還是大租車市場中的至尊、寶駕、一嗨、神州以及各出租車公司等,都非等閑之輩。除此之外這個市場還受到中國政府的嚴格監管。那么Uber為什么一定要殺進中國市場呢?Uber真的準備好了嗎?其中國O2O之路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一、中國租車市場龐大,但競爭激烈
常言道,商人無利不起早,面對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嚴厲的政策監管以及水土不服的風險,Uber還是來了,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市場空間和機會。據艾瑞咨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租車市場處于高速發展期,2013年市場規模343.4億元,增速19.2%,預計2014年租車市場增速保持在10.0%以上。中國逐年增長的駕駛員規模表明用戶對汽車使用的剛性需求,大量的潛在租車用戶推動著租車市場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用戶使用習慣正在養成,隨著國內監管制度更加健全,租車企業管理模式的逐漸成熟,市場將迎來增長爆發期。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的用戶更多開始利用碎片時間,旅游O2O才開始真正爆發出巨大的潛力,作為租車O2O的典型代表,Uber進軍中國正是意欲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而中國市場不管是人+車模式的易到、AA,還是單純租車服務的神州、一嗨、寶駕、至尊還是出租車公司以及新的打車app滴滴、快的,都在這個市場中要分一杯羹的,而且已經建立起了先發優勢,作為后來者Uber能否打開局面將面臨嚴峻挑戰。
二:整體租車市場環境、服務痛點多,適應需時日
隨著城市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霧霾、擁堵等城市綜合癥的不斷爆發,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甚至二線城市都開始了限購限號,人們租車的需求一定會與日俱增,而隨著消費觀念的逐步轉變和產業鏈條的日漸成熟,中國汽車租賃行業的市場前景讓人期待。但租車市場要還存在諸多痛點,比如因誠信問題而產生的租車亂象,諸如騙租、黑租賃公司故意提供故障車以索賠,用戶與租車公司間信任成本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不管是租車還是打車,最根本的還是解決用戶的及時用車需求,而不管是租車公司還是打車軟件,在這一需求點上體驗還有不小的差距,Uber提供了簡單快捷的體驗,無論是讓用戶在幾秒鐘之內完成一個預訂,還是讓他們在預訂過程中有更多的控制權,都是Uber的優勢,對于服務標準細致化的建立及實現也是值得本土公司學習,但同時缺乏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也是其不足。而且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Uber在中國市場選擇了較為狹小的中高端的租車市場,雖然未來可以降低價格和身段參與本土化競爭,但本土市場的培育及租車行業信任問題的解決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適應尚需時日。
三:靈活合作,曲線救國,但合作效果待檢驗
盡管存在諸多挑戰,Uber的O2O中國實踐總體來看還是比較靈活的, 在O2O創新上,線上部分通過手機地圖上的圖釘用戶能實現一鍵訂車,系統會派離用戶最近的空車來接,而線下部分Uber會隨時記錄,包括司機信息,乘客信息等以保障安全,用戶用完車后還可以返回線上進行點評,這樣就完成了典型的O2O閉環體驗。而在閉環中Uber跟支付寶、高德地圖形成了合作,這是本土化的較好選擇,但面對本土化租車公司,它并不獨特。
在合作方式上, Uber進中國與在美國以個人司機注冊做Uber司機為主的模式也不同,Uber在中國采用與租車公司合作、由租車公司提供車輛和司機的模式,這樣的選擇不管是出于無奈還是主動,畢竟在租車這個水極深的行業,這樣的選擇還算靈活。
而另外一項合作則更能體現Uber在學習、適應中國市場。當然首先要做的除了政策、市場環境了解外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用戶習慣的了解和學習。今年11月Uber在窮游十周年發布會上宣布與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發布會上窮游網也正式推出核心產品---“行程助手”獨立APP(IOS/Android)(該APP不僅能幫助用戶完成更系統的行程規劃、目的地索引,還可添加旅伴及分享設置等),由此,Uber和窮游網的合作,將以行程助手APP的API接口嵌入作為開端,點擊即可幫助用戶在旅途當中隨時實現直接叫車服務。
窮游網截至目前已匯聚超過5000萬的用戶,其中移動端用戶達到2000多萬,從窮游的角度看,Uber的切入提升了其變現能力,但從Uber的角度看,無疑可以通過對窮游幾千萬的出境游用戶租車行為的觀察和分析來更深地了解這些中國出境游游客的租車習慣,人的消費習慣是有連續性的,這些用戶無疑具有成為Uber中國種子用戶的潛力,Uber亞太區運營負責人AllenPenn曾表示,Uber要保證用戶體驗一致,目前在中國仍然是起步階段,“我們希望能提供更本土化的服務,但現在才剛剛開始,改進針對中國用戶習慣的服務要等到我們收集到足夠多的用戶反饋”。這樣看,通過窮游收集到足夠多的用戶反饋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些靈活的合作是國際化公司主動適應中國市場的表現,水土不服病在中國市場干掉了不少巨頭,ebay,MSN都是前車之鑒,但主動合作能否免疫呢,這些合作涉及到很深的層面,必然觸動各利益攸關方,在中國商業環境中能否經得住各種戰爭,Uber的中國O2O實踐能否把握這些機遇,應對已知未知挑戰無疑是對其國際化能力的巨大挑戰,因為中國是塊肥肉,想吃的主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