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停下來思考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互聯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變化時,物聯網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實際上已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過去的10 年,我們認為是“科幻小說”里的東西都正在變成現實,我們也已經非常接近被一個連接在一起的設備、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所包圍的世界,一個更大問題可能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這種級別/水平的改變?
很多人說,從現在到未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物聯網技術。
一方面,所有預測都說:數百億設備將很快“連接”,數萬億經濟價值將被創建;
另一方面,大部分終端消費者的感覺:這些昂貴的小東西最好是能有,但也不是非要不可;
作為一種技術趨勢,它發展速度實在太慢,每年進展似乎只有一點點。
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部分是由“語義學”造成。
雖然這些新型裝備確實是物聯網一部分,但物聯網的定義不僅僅是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連接,而是“一切硬件的連接”,這是種更廣泛和深入趨勢,貫穿于消費者、企業級應用和產業空間。
從根本上說,物聯網是關于任何客觀物體變成一串數字數據的轉換過程,你一旦給某個東西加上傳感器,它就會像任何數字產品那樣運作:
物聯網技術不是新技術,它只不過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使互聯網末端擁有了更多的能夠感知世界的各種傳感設備,而在互聯網上端則增加了數據的智能分析功能。
當與大數據和 AI 結合,它還可以變得智能、有預測性和協同工作,甚至某些情況下可自主工作。
今天物聯網所處位置,基本是 1999 年時的互聯網或是 2007 年時的手機。
1999 年,互聯網已經顯示出很多偉大之處,比如谷歌和亞馬遜發展得如火如荼,但那時的上網體驗還經常讓人受挫:撥號上網怎么都上不去;或者就是一個可怕未知數,把銀行資料輸入到網站,你是在開玩笑嗎?
同樣,手機業在 2007 年已經取得許多關鍵性進展,比如更小外形、能通過 WAP 站點連接互聯網,甚至第一代 iPhone 已經發布,但當時,很難想象現在的智能手機革命。
今天的物聯網就處在這樣一個拐點:未來已經展現,但分布還不均
其難題包括:
將東西連到網上其實超乎想象地難,尤其是在工業環境下(像高溫、潮濕環境等,這些地方沒手機信號也沒 WiFi 或遠離城市中心);
很多大數據相關問題需要解決,包括如何在本地處理數據、如何在傳感器或網絡級別減少云數據傳輸量(這被稱為“霧計算”,還是個早期概念),目前還不清楚現有數據基礎設施是否能承受由物聯網創造的大量數據;
安全和隱私也很重要和根本,很多企業剛剛對數據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了解,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會把這些事提到日程表優先項;
隨著無人機和無人車出現,法律法規也需要重新適應。這方面,監管機構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
所有上述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找到解決方案需要時間。物聯網和互聯網不同,它不僅和軟件相關,也涉及硬件。
互聯網在網上創造一個全新世界時所遇到的“摩擦系數”很少,因為它幾乎只和軟件打交道,但物聯網涉及硬件,而硬件有物理客體必須遵循的兩大鐵律:距離和時間。
過去 2-3 年,許多新物聯網創業者和 VC 不得不學習到/重新學習到一件事:要做出一個好硬件產品需要很長時間:硬件產品迭代速度遠不能和軟件比;硬件產品沒所謂“最小化可行方案”或“管他媽的,先發貨再說”;一旦產品進入制造環節,根本沒回頭路可走;任何設計中錯誤都會導致幾個月時間的延宕;
至少,在與一些大咖談話中得知,一個物聯網創業公司平均要花非常扎實的 18-24 個月,才能實際交付第一個產品。
而無論出貨過程多么難,這還只是戰斗第一步,分銷問題隨之而來。網絡銷售很偉大,但你必須和零售商打交道,這可能又會另外花你 1-2 年,才能真正做到多渠道分發的建立并開始大批量銷售。
而所有這一切也影響價格:因為各種硬件組件成本和來自零售商的利潤壓力,物聯網創業公司很難定價產品到很便宜,這也減慢消費者胃口。埃森哲 2016 年調查:高價是阻礙消費者購買物聯網產品的第一原因。
另外除像 AR、VR 和無人機等這些新產業,物聯網領域大規模產品的采用,很大程度將與市場上現有產品的自然周期有關。技術發燒友和嘗鮮者可能不會等,但消費者和企業,都不太可能一夜之間淘汰現有設備,特別是當新產品很貴時。
消費者可能會每 1-2 年換手機;鎖具、廚衛家電和汽車往往需要 10 年或更久;
工業世界,機器至少可用 15-20 年;而真要實現物聯網世界的轉換,可能還需要完成以下事:可連接系統被植入下一代公寓建設(如預裝全屋智能感應系統的新公寓房)、車輛或工廠設計中。
不過,生態系統中某些部分可能逆勢而相對更快改變,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可能會比預期早發生。部分觀察家預測:未來 12-18 個月,無人駕駛車將被允許在美國一些試點城市的真實生活場景中使用。
如果類似事發生,則將提速整個產業,特別是當制造商能證明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時。但即便如此,現有公路基礎設施仍需要發展,以去適應無人駕駛汽車的大批量生產,這里,則又需要幾年。
雖然現在硬件公司創業所需資本密集度已大為減少,但我們從市場上看到:一家公司仍需要融到 1000 萬美金,才能啟動并保持持續前進,至少在美國是這樣。
與過去相比,這里最大區別是: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聯網創業公司以“全棧”方式啟動的時代,因為橫向上,還沒有占主導地位的一個平臺,并且截至目前還沒足夠成熟、便宜和完全可靠的部件,創業公司傾向自己去獨立建起大量東西,包括硬件、軟件、數據/分析等。
對于企業級應用的創業公司,我預計:這些公司中許多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在業務模式上完全拋棄硬件組件。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時代,產業動態平衡殘酷但也簡單:一邊,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攪局者;另一邊,是被打得陷入癱瘓的既得利益者。但物聯網時代,情況有點復雜:
一些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公司,有些東西變得不清晰,比如誰是“最有能力破壞誰”這些事。
對年輕創業公司,成功可能是:從擁擠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角;或是與正確巨頭合作,獲得他們生產和分銷網絡。
當你停下來思考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互聯的世界需要什么樣的變化時,物聯網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實際上已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