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筆者去采訪世界規模最大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時,發現最豪華亮眼的展位被索尼、三星、惠普、戴爾所占據,華為手機則偏處地下室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攤位也不大。六年彈指一揮間,現在的華為手機,早非昔日的吳下阿蒙,一躍成為繼三星、蘋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品牌手機了。
當然,手機還只是華為經濟版圖的一部分,華為的主業是通訊設備。2015年整個公司營收達3950億元,凈利潤369億元,增速超過30%。這是個什么概念?華為的營收相當于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的總和。在相關機構發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華為是排名最高的中國公司。
但與BAT不同的是,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海外,可以說是中國大企業中最國際化的一個。即使當前世界經濟整體疲軟,但并未影響華為快速擴張。當然,與很多近年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一樣,華為也有不堪的往事,但更有成功的經驗。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日前難得地接受新華社專訪,披露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或許可以說明華為海外成功的根源。
首先是專注。當其他公司在房地產領域、金融領域賺快錢的時候,華為堅持做實業,而且是聚焦通信領域的實業。用任正非的話說,28年來,華為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不斷地投入,不斷地創新,以及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所以現在華為顯示出比小米、聯想手機更強的發展后勁,并在通信領域成為真正的王者,華為是以真正的技術而不只是價格開拓海外市場。
其次是國際化。這不僅僅表現在華為海外營收高于國內,還表現在華為開放的理念,包括不惜重金聘請海外管理人員,幫助優化公司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另外,還注意聚世界英才,為我所用,華為在海外建立了20多個能力中心,所長是中國人,但成員大多數都是外國科學家。
當然,中國也有英才,海外拓展也確實需要中國人。但這幾年,不管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公司,外派都面臨極大麻煩。辛辛苦苦幾年掙的美元,還不如北京一夜房價漲得多。作為國際化公司的華為,也面臨類似的挑戰。任正非就說,華為公司3年前應該快垮了。為什么?因為大家有錢了,怕苦了,“我們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買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
這就需要第三點,正確的海外激勵機制。華為的做法,就是提升海外一線的待遇。比如在非洲,用任正非的話說,非洲“將軍”的標準與上海、北京不一樣,年輕人在非洲很快就能當上“將軍”。“你在非洲干,就朝著非洲‘將軍’的標準,達到了就是‘將軍’,就可以拿‘將軍’的錢。現在我們的非洲員工根本不想回來。”在華為內部,管理者大致有四層,士兵、英雄、班長和將軍。士兵是基層員工,英雄是骨干員工,班長是基層管理者,將軍則可算是中高層管理者。
當然,華為也不是沒有挑戰。在進軍歐美期間,頻繁被一些政客、媒體指責為有中國軍方背景。在美國,對于華為的一系列商業并購,哪怕是只有區區幾百萬美元的小并購,美國相關部門都以“國家安全”為由斷然拒絕,以至于華為的大部分海外投入,美國其實仍是一個大空缺。這當然有美國炒作、妖魔化的一面,但華為相對神秘的表現、海外公關能力欠缺,也是一個事實。
在創新方面,華為看似正漸入佳境,但不要忘了,通信、互聯網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如同智能手機橫空出世極大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一樣,一項新的顛覆性技術很可能就讓現在的巨頭一蹶不振,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都有慘痛的教訓,當年何其風光,如今不堪一提。即使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蘋果,尚且露出創新的疲態,華為能否持續保持優秀,不是幾句口號喊出來的,其背后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可持續性問題。
不管怎么說,作為中國最具創新意識和海外拓展能力的公司,華為正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張名片,它的成功,既是中國經濟硬實力崛起的表現,也必然促進中國軟實力的提高。華為的28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成長為通信領域的全球巨頭,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當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