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分拆華為的聲音甚囂塵上,有外部的,也有華為內部推波助瀾的,主要觀點都是華為終端獨立出去更適合。華為以B端業務起家,以任正非的“太平洋管道戰略”為主要方向,消費者業務已明顯偏離主航道,而且在整體華為體系下,其發展處處受限,高層管理者多出身B端市場,對C端了解不足,導致消費者BG經營受阻。若能夠獨立出去,讓華為終端掌握自己的命運,會更合適。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關于分拆華為這事情,你們問過大當家的意見嗎?
三駕馬車齊頭并進,互為補充
華為公司以業務體系為框架,整體上分為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三大塊,從命名上可以很明顯看出,前兩者面向企業市場,而終端業務,面向的個人消費者。
從4月華為發布的2015年年報中的數據顯示,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全球銷售收入達3950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33%。經營現金流達到493億元。這家巨無霸公司,作為迄今為止中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為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最卓越的企業代表。
在運營策略上,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遵循被集成戰略,以“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為核心訴求,堅守管道戰略;而終端業務,本質上是一種集成,華為過往幾十年的積累,實質是可以理解為華為終端的供應商。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為補充。以華為手機為例,用著華為的基站、華為的Wi-Fi、華為的手機芯片,提供端到端的服務,這樣的全方位理解用戶訴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分拆華為消費者BG,弊大于利
先看一下華為消費者BG的營收情況:消費者業務是華為整體增長最顯著的業務,2015年消費者業務收入達1291億元,同比增長73%;2014年,消費者業務的占比還僅為26%,在今年這個數字已經提升到了33%,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內部收入中所占份額在持續增大。
而據公開數據顯示,華為2015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08億臺,僅次于蘋果三星,位居全球第三。2016年Q1華為智能手機銷量2839.2萬臺,其中中國市場銷量1657.7萬臺,穩居國內市場排名第一。
如此亮眼的成績背后,是華為公司整體對于消費者BG的鼎力支持。此階段若將消費者業務分拆,對于其終端業務可謂是滅頂之災。無論是技術研發、系統整合、對供應商的掌控能力等,華為終端都遠未到獨當一面的程度。而以智能手機業務為例,涉及到龐大的業務采購體系、流通渠道體系,分銷業務體系,這些可以說華為終端近幾年有所布局,但一旦脫離華為體系,其根基并未牢固,風險極大。
而且,由于華為終端的業務集成模式,其對于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訴求更高,除了硬件,需要全方位布局內容、應用及服務,這也是當前智能終端發展的必然方向,若脫離華為體系,其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在紅海中殺出一條出路。
當然,以最壞的打算來看,即使拆分,消費者業務也只是以形式上獨立的子公司存在,而不會完全脫離華為體系。這其中牽涉諸多到千絲萬縷的關聯,遠遠不是一句分拆就能解決的,業務模塊的劃分,財務的劃分,知識產權的劃分等等,誰分到哪里,豈是一句話就能了斷地。
對于分拆這件事,任總會同意嗎?
消費者業務獨立,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更大的一面在于激活組織結構。華為終端以事業部形式存在,各部門的業務老大,在華為公司整體中,其實并無太多決策權,更多還是在于執行層面,這導致他們普遍缺乏更深層次的參與感,并對于業務發展方向不能按照自我規劃來做,導致能力受限。此前華為終端數名大將出走,深層次原因也有部分源自于此。
但留在華為體系內,好處也顯而易見,憑借華為在通信領域深耕多年的積累,其優勢地位不是一年兩年可以撼動的。僅憑知識產權一項,就已經將對手甩出老遠,如手機處理器、操作系統等,也成為打擊競品的核武器,失去這些我不知道華為終端還有什么核心優勢。
當前華為終端的獨立統籌能力還不夠,必須借助華為整體資源來實現,生切絕無可能,若一言不合最后凈身出戶,對于華為終端來說,風險是在太大。
從任正非的角度出發,放棄終端業務,讓其獨立發展更是不可能。此前華為與美國3Com公司合資成立的華為3Com公司,經過一系列倒手倒賣后,現在的主體“新華三”已成為華為在企業業務市場最強勁的對手之一。在運營商、企業業務市場增長放緩后,華為勢必需要在個人消費者市場有所作為,而將終端業務拱手相讓,實為不明智之舉。
當前企業發展,講究的是垂直整合的全價值鏈服務,華為三大塊業務本身就是相互協同的關系,若只是為了分開而分開,華為不僅會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對于其整體的傷害來說遠大于分拆的好處。這也是筆者認為華為大當家不會同意分拆的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