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任正非仍在“體驗生活”?近日,任正非獨自在虹橋機場排隊等出租車的消息爆紅網絡,但在很多人眼里,這顯然是一種“不合身份”的舉動。雖然不久前任正非就曾在機場擺渡車上被拍到,但我更愿意相信這種低效的出行方式只是偶爾為之,而不是任正非生活的常態——— 作為中國巨頭級科技公司掌門人,即便他有這種意愿,也沒有這種自由。
由于這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在終端業務上的巨大成功,華為的曝光度、認可度與日俱增,這是任正非出行在網絡爆紅的重要原因。就在最近,華為發布的最新款高端智能手機備受關注。實際上,從2015年年報來看,作為新的增長引擎,移動終端收入在華為三大業務板塊(運營商、企業、終端)總收入中的占比只有33%,但由于該板塊業務直接與個人消費者接觸,它的成功對于華為知名度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
觀察華為這家企業以及任正非的企業戰略,終端業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借助互聯網的風口,以小米為代表的新興企業野蠻生長,使人懷疑,互聯網時代好像改變了商業的競爭邏輯,像華為這種苦干出來的傳統企業好像隨時會被超越。不過,華為在終端業務上的巨大成功說明這只是幻象。實際上,“風口論”的存在和成功只是從側面指明了華為企業戰略和文化中具備的常勝基因:一、企業應保持危機意識,而華為好像是中國最有危機意識的企業。諾基亞的“瀕死”是事實不是玩笑,任正非從來不諱言危機和死亡,他會把一本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的書拿來送人。至于談到“風口”、機遇,我們要看到,時代機遇并沒有厚此薄彼,和小米一樣,華為的騰飛其實也是站在了同樣的風口上,而華為之所以能把握風口,與其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不無關系。
二、極端的“風口論”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主義,機會主義是華為所竭力反對的,它沒有辦法讓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而華為重視技術的傳統,以及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是華為最為可靠的護城河。單純依靠風口成長起來的企業,風口之后要么補課,要么被淘汰。華為是一家有戰略耐性的企業,即便在當下和蘋果、三星、小米的競爭中,也在強調不要迷失自己,對手的優點要學習,但華為拒絕“盲目對標”。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 E O郭平很好地概括了華為的成功,他指出,華為近些年的發展,受益于數字經濟發展背后龐大的IC T市場,同時也是華為多年來聚焦主航道、厚積薄發的結果。
以上兩點,從企業戰略、文化的層面解釋了華為的成功。任正非是有遠見卓識的企業戰略家,他賦予華為的文化是多元的、豐富的,總的來看,華為是一家拼出來的企業,任正非用著名的“狼文化”給華為擰緊了發條,但他不拘泥教條,他甚至不滿足于現代公司治理的一套通用規則,為了防止企業固化,他善于打破企業內部的平衡,創造新的平衡,手段則因時而異。2015年,華為有近18萬員工,對待這樣一個“笨重”的帝國式公司,任正非想的是如何變通,如何用非常的手法激活每個員工的動能和創造力。華為自成一體的管理戰略是由任正非所主導的,其鮮明的“人治色彩”,是它獨到、神秘、飽受爭議的原因。
未來華為面臨的挑戰是兩個,一是國際化的深度推進,二是任正非必須面對的接班人問題。就國際化來講,華為70%業務在海外,本就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未來的國際化更多意味著產品和服務品質的進一步夯實和提升。實際上,歐美等國對于華為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并不比國內差,華為的終端產品在歐美賣得甚至比在中國貴。從長遠看,接班人問題可能是任正非更需要考慮的問題———任正非無疑是華為的靈魂人物,一旦任正非因為某種原因離開華為,華為的前景就可能遭到挑戰,這不是說新的管理者能力不夠,而是說新的管理理念和風格必然會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就目前來講,任正非有充足的時間解決這個問題,而他的選擇,將決定華為能否繼續保有常勝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