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行業漂浮著一股不同以往的氣息。它也許能改變一種過于倚賴本土市場的惰性與麻醉感。
近日消息說,華為、中興向包括小米、OPPO、步步高在內的手機廠商廣發“律師函”,稱后者侵犯了WCDMA專利。接受采訪時,華為否認,中興沒有確認,但強調公司是國內專利積累最豐富的廠商之一,尊重有利于終端產業健康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其他屬于機密。
因為其中包括風頭正勁的小米,然后有人立刻表示,華為、中興開始借專利阻擊對手了。這言論似乎有合理處。但我總覺得,它有意扭曲著一種產業認知,變形乃至變異了。
聲明一下,我絲毫不掌握訴訟進展。之所以寫下以下文字,只是希望讀者能深入理解,華為中興這一動作即便有多重用意,對當前整個中國手機行業來說,實在是一次非常及時的警告與提醒,有利于消除積重難返的惰性。
因為,中國企業窩在本土尋求全球專利避風港的年代,正在慢慢遠去。在這個當口,我覺得,華為中興的動作,正是中國智能手機在國際市場機遇轉換的一個關鍵信號。
【華為、中興:全球通訊業專利大戶的回歸】
看上去,這條消息像是出于競爭壓力所致。從市場地位來說,華為、中興雖然是全球牛逼的電信設備提供商,但在手機領域,它們不但暫時難以挑戰蘋果、三星,也在遭受小米等新興力量的沖擊。2014年年初,華為喊出8000萬部的出貨目標。截至上季末,僅完成5000多萬部,且主要集中在海外,壓力很大。2014年,中興通訊手機全球出貨目標為6000萬部,中國市場僅2000萬部,距離小米也有明顯差距。
這是華為、中興商業模式決定的結果。它們原是B2B企業,面向運營商賣電信設備,雖然很早就涉入手機終端,但那時主要為人貼牌。后來中興、華為開始正式塑造獨立品牌。只是還未全脫掉B2B色彩,尤其營銷長期捆綁運營商,社會化渠道目前較弱,出貨還缺少更多窗口。
華為、中興正在沖刺本土市場,正借助過往技術積累,在產品、渠道等方面加快沖刺。上述發律師函的消息,雖然并未確認,但至少傳遞著一種聲音,在一股膨脹的互聯網營銷至上的氛圍中,它們的技術競爭力有望持續釋放。
華為、中興確實有這個自信。你看幾組數據:
前幾天,華為為進入湯森路透2014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截至2014年6月30日,華為全球累獲專利授權38539件,90%以上為發明型專利。此外,華為在170多個國際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擔任180多個重要職位。
而中興專利信息同樣強勁:2013年,全球PCT專利排名前二;2011-2012年連續兩年蟬聯全球PCT專利申請第一。目前,中興擁有超過5.3萬件全球專利、1.7萬件已授權專利,是歐洲專利申請量前10的首家本土企業。截至目前,中興參與了30個標準組織,是70個國際標準組織/論壇成員,曾提交2.8萬個國際標準提案。
檢索國家知識產權網,在眾多手機品牌中,華為、中興專利授權數量名列前兩名,大幅領先其他品牌,包括剛拿下摩托的聯想。小米們就更不用說了。查詢小米中國專利,華為、中興是它的10倍以上。OPPO2013年度專利申請總量為1022件,85%以上屬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vivo專利相對更少。
而且,華為、中興在4G領域的布局已經成熟。以中興為例。它擁有815項4G LTE核心專利,全球占比13%。如果我沒記錯,中興,應名列全球第三。所以,你看到,過去幾個月,中興多款4G 手機都是領先發布。這得益于它過往的技術積累,以及快速商業化的能力。
我無法預測發幾張律師函是否會演變成本土手機業訴訟戰。但我覺得,這個動向本身就有很多探討價值。公眾過去聽慣了這樣的表達:只要不到國外去賣貨,中國企業就不會遭遇專利風險。華為、中興的傳聞舉動,已敲響了警鐘。中國手機窩在本土就能獲得專利避風港的時代,已經慢慢遠去了。隨著中國日益成為全球手機業競爭的重鎮,即便在中國大陸,本土面臨訴訟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那么,這種動向背后,還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么?
【為什么互聯網模式的手機企業更易成被告?】
未經確認的信息顯示,華為中興發函的對象,包括小米、OPPO、VIVO。我們暫時無法獲悉事件進展,但從市場效應看,重點警告對象應該是小米。
從專利層面看,小米確實存在這樣的觀感。
說小米沒專利是個謊言。檢索國家專利總局網站,其專利大約1431件。但基本都是實用型,外觀設計型,發明型專利很少。再仔細審視小米專利分布,主要集中軟件領域,大多是操作系統層面。
這容易理解。小米自己不產手機、盒子、電視,都通過ODM企業代工。物料選擇缺乏直接掌控能力。這跟中興、華為、聯想之類有明顯不同,后者手機終端雖然也在借力代工,但整體仍是垂直一體模式,多年制造業經歷,在硬件、軟件領域許多專利技術,與產業鏈上游的合作與協同,高于小米。
這種模式下,小米之類的互聯網終端企業就存在天然風險。舉例說,假如代工方本身存在專利風險,可能影響它們。此外,如果與代工方發生矛盾,小米們缺乏平衡的條件。
這一點,你從郭臺銘一段話里能感受到。年初接受日經BP采訪時,郭說,小米“不是能不斷申請專利的公司”,“但這仍然證明了一件事,就是在中國大陸,如果廣告宣傳和互聯網銷售做得好,是可以實現快速增長的”。明顯認同小米營銷,而認為它缺乏技術氣質。
也許會有人說,按這觀點,蘋果也得被告,因為它也是互聯網企業,iPhone全由富士康與和碩代工。但是,不說蘋果全球專利多牛逼,你去查中國專利總局,蘋果在中國擁有大量軟、硬件專利。
我想,這肯定跟它早期硬件經歷,以及最近幾年來布局核心元器件有關。蘋果擁有自己的應用處理器。去年投過藍寶石公司,今年還收購了BEAT??梢哉f,蘋果不是技術空洞化的互聯網企業。幾年來,它敢對三星、HTC等連發訴訟,勝率那么高,展示了技術特質。
我多次說到小米專利風險。今年年初,我預判它2014年會遭遇這話題,絕非無的放矢。作為2014年最具人氣的品牌,小米到了必須正視專利風險的時候了。
前兩次,我說的都還是進軍海外的風險,因為窩在國內暫時還有用。如今,我要說,即便在中國大陸,小米也無法繞過這一問題了。隨著中興、華為手機業務加速回歸本土,中國市場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專利戰已無可避免。
小米的生態,絕不僅僅是自身的鐵人三角,而應該包括與上游的協同,在核心元器件領域有自己的籌碼。我們看到,它確實已意識到這點。與聯芯合作,就著眼于應用處理器。未來,這一布局一定能扮演平衡的籌碼。
發生在小米身上的這些,有點諷刺感。公眾記得去年雷軍說過,未來芯片價會像賣沙子一樣。固然有合理邏輯,意思是未來會靠軟件與服務賺錢,硬件價越來越低。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蘋果不是這樣,小米現在也不是,未來它們也決不可能。
之所以頻現這種言論,一是它本來就是比較夸大的說法,人們見怪不怪,習慣只將它理解一種趨勢,并不較真摳字眼;二是雷軍可能被小米成長沖熱頭腦,高估互聯網力量。芯片價成沙子價時,這世界一定到了崩潰邊緣。不是芯片神秘,而是出于對硬件工業演進的判斷。
我之所以這么說,主要還是提醒,這種思維之下,容易忽視產業鏈風險,忽視與上游硬件領域的協同。無論何時,硬件都首先是個基礎,即便你的核心環節不在于它,但你繞不過它的技術制約。
因此,小米這類互聯網模式的手機企業,這一階段很容易成為專利戰靶標。世間沒有神奇,有些技術就是要靠時間積累。你成長越快,競爭壓力會更快飆升,集中爆發風險的可能性會更高。
【一個陳舊問題再反思:從貿工技到技工貿】
有一個陳舊的問題,與華為中興興訟話題有某種關聯,有必要重新提及。
那就是20多年前發生在聯想內部的“貿工技”與“技工貿”模式之爭。它一度是柳傳志與倪光南爭論的核心問題,最后演變為兩人當年的決裂。柳傳志勝出,倪光南出局。
柳傳志選擇的道路確實符合那時代的聯想與中國產業現狀。30年前,中國只能以市場換技術,模仿,消化海外巨頭的創新。聯想那時只能做一個搬箱子的,為惠普們做嫁衣。
但是,后來的20多年,如果聯想固守柳傳志選擇的道路,繼續走貿工技,我覺得它絕不會有今天的競爭力。2004年并購IBM筆記本業務,奠定了聯想在全球PC業的地位。今年落實的另外兩起,也就是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除了業務覆蓋外,就是核心技術的整合。
柳傳志兩年多來一直期待聯想有更多基礎創新,不能只固守PC。你再聽聽楊元慶最新的說法。11月15日,在與楊瀾的一場對話中,楊如此解釋收購摩托的用意:“我們為什么要買摩托羅拉?主要是我們發現,如果進入市場,你必須要有一定的專利,否則的話,你的成本代價太高了,大概要付20%—25%的專利(費)。我們在中國市場上,能有15%—20%的毛利率就好了,把自己的貢獻全部給了專利了。智能手機是需要規模的,如果只在中國發展的話,肯定不會達到事業的規模,而你要到全球市場發展的話,沒有專利不行。所以摩托羅拉的話,其實我們很早就瞄上這家企業了。它是移動發展的鼻祖,我們大家都記得你的第一部電話可能是摩托羅拉。”
可以說,這種思維,已完全扭轉過去柳傳志強調的“貿工技”,開始走向“技工貿”了。盡管這種技術積累不是出于聯想自身,我認為,它也有望推動聯想超越更多巨頭。
將話題引到當下的互聯網模式上,我覺得,這個領域已被過度包裝,帶有許多夸張的色彩。產品創新、互聯網營銷雖然刺激著大規模出貨,但是它扭曲了產業的認知,導致認為人們認為營銷可以才是根本,忽視了原始的硬件創新,這麻痹了中國手機企業的全球競爭。
中國企業窩在本土、享受全球專利避風港的時代,正在慢慢遠去。這個大國的崛起,其實也是一個開放、承壓的過程。過去幾十年,遼闊的市場腹地、十幾億的人口紅利,為中國企業落地生根創造了土壤,但也滋養了許多惰性與不堪,它們甚至以此為樂。在我看來,這正是中國企業長不大、出海就受創的邏輯。
中興通訊、華為等中國公司的幾十年技術儲備,楊元慶們對技術價值的標榜,可以視為中國發展路徑的微觀縮影。
站在這個角度,看中興通訊、華為的興訟,盡管它們還不是全球前兩名的智能手機企業,但它們的動作,卻傳遞了在商業模式變革后、在一個新時代競爭的信心。我認為,華為中興興訟,不但有利于凈化本土市場,消除產業惰性與避風港心理,激活整個行業競爭活力,促使它們擁有面向全球的競爭視野,而且,它稱得上一個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從風險與機遇轉換的關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