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日前盤中市值已突破7000億美元,成為標普中首家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公司。眾多分析師稱,蘋果或將成為首家突破萬億市值的公司, 我們也看到,在庫克擔任蘋果CEO的3年的時間里,他成功帶領蘋果市值翻番,即將沖向萬億美元,而這這對于急于擺脫喬布斯陰影的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來說,他已經成功了。
我們知道,蘋果橫掃了手機近8成利潤,根據國外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師邁克爾·沃克利(Michael Walkley)調查,蘋果公司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大約86%的利潤額,三星則占據18%左右。可以說,今天的蘋果,基本上已經迎來了全盛時代。而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企業可以基業長青,蘋果也不例外,在蘋果極度輝煌的背后,實則隱藏著哪些危機?
全盛時期面臨市場飽和 蘋果缺乏新的業務增長點滿足資本市場預期
我們知道,與人類似,一家公司也會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期。當一家公司站在風口崛起的時候,通過領先的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可以橫掃市場,以幾何級速度增長,從谷歌、Facebook、蘋果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青壯年時期的它們都是以飛快的速度迅速占領市場。比如谷歌,通過10年時間(2008年)就已經占據了全球50%的市場。但當領先于整個行業的公司一旦發展到全盛時期,就必然受到整個行業的限制。比如目前在智能機高端市場,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已經接近飽和,蘋果在軟硬件創新方面同時也遭遇了瓶頸。但是資本市場依然對于這家公司寄予厚望,那么根據茨威格定律,在這個時候,公司就必然需要能對于市場的飽和具備預見性與前瞻性,不斷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或者營收點來滿足資本市場的胃口與預期,比如我們看到谷歌在增長到達瓶頸的時候,就從基于搜索的AdWords廣告擴展到基于內容的Adsense廣告。而蘋果則是將屏幕擴大尺寸,推出iPhone6 plus,以配合亞洲市場的用戶需求,同時卡位競爭對手三星的優勢。另外就是開發某種新產品來轉移人們的視線,比如Apple Watch。甚至蘋果總設計師Jonathon Ive通過《紐約時報》向外界發聲,聲稱瑞士鐘表麻煩來了,蘋果將要顛覆手表行業,這些在轉移人們的視線之外,也讓外界對蘋果創新保持期待,同時也為盈利開路。也可以解讀為,當蘋果這家創新型公司在技術創新與財務增長點發展到頂端之后,必然需要針對漸趨飽和的市場推出新的業務、產品或模式來滿足資本市場的預期。
我們前面提到從基于搜索的AdWords廣告擴展到基于內容的Adsense廣告,而蘋果增長創收則通過擴大屏幕尺寸,推出iPhone6 plus,從中可以看到基因的作用是如此強大,谷歌是基于互聯谷歌的業務與盈利模式的擴張,始終圍繞互聯網廣告這種核心盈利模式來進行,這是谷歌的基因。而蘋果的業務擴張無論是Apple Watch還是plus都是基于硬件。事實上,蘋果無論是從PC到iPod、iPhone到IPad,它的商業模式始終是通過軟硬件打包出售,通過硬件來實現軟件盈利,同時,為保持產品的時尚科技的品牌調性,硬件必然需要維持較高的時尚科技品牌調性來維持硬件的高價值與高盈利,因此創新是蘋果的基因,創新才能確保華爾街資本市場的預期不斷得到滿足并保持資本市場對于蘋果的看好,繼而推動蘋果股價上漲,而且這一點至關重要。但目前來看,無論是iPad進軍企業市場,還是Apple Watch并不被業界看好,蘋果目前欠缺新的模式與產品創新來促成蘋果新的業務增長點。
大屏釋放壓抑的需求 但危機凸顯:Android陣營機海戰術退潮全面轉型中高端
回過頭我們再看iPhone6,iPhone6的大賣是因為創新嗎?顯然不是,我們看到,iPhone 6屏幕不抗劃,也不防水,而三星和索尼的旗艦手機都已經具備防水功能。去年iPhone5S推出的64位處理器及指紋識別,今年Android陣營已有不少廠商推出此類機型。同時相比安卓平臺的對手提前進入2K屏時代,最薄5.1毫米的事實,蘋果這兩款新iPhone在硬件上,并沒有凸顯出設計與時尚元素以及技術創新方面的亮點,而大屏也是跟隨了Android手機的發展趨勢與潮流,卻恰當好處的釋放了此前長期壓抑的iPhone用戶或潛在用戶的對于蘋果大屏的需求。但是這種釋放的需求被滿足之后,蘋果又要拿什么來滿足用戶持續增長的需求?要知道,蘋果調高了用戶口味以及對于蘋果創新的期待,一旦后續推出的新品不能持續滿足用戶與資本市場預期,蘋果將會迎來致命危機。另一方面,iPhone6 plus的推出,同門競爭,弱化了用戶對于iPad的需求,對iPad業務線造成沖擊也是毋庸置疑。目前iPad業務下滑已經有多方數據表明。
另外,前面提到,安卓平臺的對手提前進入2K屏時代,最薄5.1毫米的事實,蘋果這兩款新iPhone在硬件上,并沒有凸顯出設計與時尚元素以及技術創新方面的亮點,而iPad mini 3甚至在外觀沒變、屏幕沒變、配置沒變都沒變,唯一亮點在于新增Touch ID。可以看出,在行業發展到飽和之后,蘋果領先性優勢在不斷被削弱,Android平臺廠商也有了更多時間與機會從各方面來不斷挑戰蘋果的領先地位并實現差距的縮小。我們看到,當人口紅利不再,市場飽和,Android陣營的手機廠商正在全面轉型,機海戰術在面臨退潮,三星日前已明確表示三星電子2015年智能手機機型將比今年減少1/4或1/3,寄望以此提升價格競爭力。華為今年也表示機型會“砍掉”80%以上,專注中高端精品策略。酷派最近也亮出了發力中高端的市場策略,而聯想也推出新旗艦比如筍尖S90,發力時尚設計,在中高端鍛造口碑,與此同時,中華酷聯在持續加固專利方面的優勢,為沖擊海外市場補齊自身短板與鋪路。未來Android全面轉型中高端,未必能挑戰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地位,但逐步蠶食這部分市場份額卻并非不可能。
多條戰線下滑 iPhone手機已成為支撐蘋果的唯一亮點
在2010 年以前,喬布斯曾說, 蘋果是一個鼎,由三條主要產品線在支撐,即Mac, iPhone 與iPod。但在iPad推出之后,三條主產品線變成了四條,但我們知道,2010 年以后,iPod 的銷售量就在逐步衰退與下降。目前iPod銷售額甚至不到蘋果總銷售額的1%。另外,iPad銷售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日前市場調查機構IDC也指出,蘋果公司今年的iPad出貨量預計只有6490萬臺,較去年的水平下降12.7%。
另一方面,蘋果的軟實力也開始遭遇頹勢,比如App Store也開始呈現增長趨緩。事實上,這都來自于智能機市場發展到飽和狀態,人口紅利消失、伴隨著軟件應用需求也開始呈現退潮的一種必然現狀。蘋果的焦慮也從最近的挽救措施可以看出,將眾多重量級應用和游戲降為冰點價格——1元,那么蘋果如果在iPhone6之外,再無創新的軟硬件商業模式來力挽多條營收戰線業務的下滑趨勢,蘋果拿什么新的業務來達成資本市場的口味與預期?
可以看出,雖然蘋果iPhone6沒達到預期,但iPhone6依然大賣,本質上源于外部缺乏撬動蘋果生態的顛覆力,而蘋果的業務與盈利的支撐來源,目前iPhone手機也成為了唯一一個亮點。據研究公司Trefis的數據顯示,在影響蘋果股價的因素中,iPhone的權重占到了52.5%。而前面也分析道,蘋果僅剩的這個亮點,隨著未來Android陣營智能機集體放棄機海戰術沖擊中高端市場,加固專利與供應鏈系統,今年谷歌發布新一代Nexus 6,再搭配隨同發布的Android L,開始逐步完善Android的實際體驗,加之隨著手機用戶的成熟,對于高端手機將會形成更為理性的判斷,很難說高端市場用戶未來不會對iPhone形成審美疲勞,蘋果在高端的小眾市場遭受到的挑戰會越來越大。
未來場景之戰 封閉帝國成蘋果的固有短板
我們知道,蘋果從一開始就被創始人喬布斯采取了一種相對封閉卻有比較完善的生態鏈布局,上世紀80年代,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研發出來的麥克托什原本是領先運行微軟DOS的IBM-PC機器,但卻因為封閉導致蘋果的衰落。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依然還是那個蘋果,在高端的窄眾市場,把整條產業鏈從頭吃到尾,但這種封閉策略卻并不利于蘋果在未來的場景之戰中占據優勢,要知道,蘋果未來的策略是連接一切,包括汽車、人、家居。比如最近被業界熱議的Apply pay可連接人與支付,蘋果的Homekit寄望“連接家庭”,Healthkit對應的是“連接健康”、CarPlay連接汽車。在這連接一切的背后,對應的是與谷歌的場景之爭。
今天Android已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近80%的份額,谷歌現在以Android作為系統底層核心,把手機、汽車、穿戴、家電、筆記本等智能手機與相關智能硬件廣泛的連接起來,而Android的背后是80%以上的占全球大多數的手機用戶,海量的用戶才是連接一切的基礎,加之谷歌的Android采用的開放的聯盟策略,有利于吸納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力量實現利益均沾,并將自身軟件產品做成主流打造未來的場景,而蘋果以iOS為核心的封閉策略,在封閉的窄眾市場,吃掉整條產業鏈,獲取最大的利潤,卻只能拿下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15%左右的市場,而連接一切的布局背后卻依賴海量的用戶基礎,在封閉的窄眾市場不利于依靠廣泛的產業鏈的力量推動自身的軟件產品連接一切發力未來場景之戰。加之谷歌在軟件布局上更有優勢,有谷歌搜索、YouTube、Google+、谷歌地圖等眾多殺手級軟件,在互聯網思維和云端技術,大數據存儲、計算和挖掘能力方面占據優勢,在連接一切的布局中,可基于可基于用戶行為的數據分析、處理與監測,為用戶定制所需的服務與產品。未來的場景之戰,未來勝出者也必然是最懂用戶的移動互聯網平臺與生態。
回到開頭的命題,我們知道,很多公司無法走出自身的基因,就比如蘋果一直以來都是封閉體系,它在蘋果的青壯年促成其迅速崛起,但在全盛期也或將隨著行業成熟對其未來擴展與連接一切造成限制。蘋果目前所做的一切也均是為iOS封閉系統更加穩固以及資本市場對蘋果持續盈利能力的認可,資本市場正在逐步習慣蘋果的高速增長,蘋果也在壓力下奮力前跑。或許蘋果目前思考不應該是如何突破萬億市值又或者成為賺錢機器透支品牌溢價,而應該考慮如何在產品創新上超出資本市場與用戶預期,繼而為下一個新業務增長點鋪路,創新是蘋果最重要的基因,這也是延續蘋果全盛期最為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