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說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行業老司機蹄馬所撰寫的這篇萬字長文,沒有高深的術語,沒有云山霧罩的概念,有的就是來自前線的點滴實戰經驗匯聚,可以說這是一篇“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技術類范文,值得您仔細閱讀與品位。)
C114訊 6月8日專稿(蹄馬)這些日子被一個老朋友抓了壯丁,狠狠地按在會議室聊了一整天,非要讓互聯網和通信行業老司機我就他們公司在海外建機房建網絡的事情出出主意,過程中激發了老司機我近年來折騰T公司海外拓展時的痛苦回憶,溫故而知新,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想,趕緊動筆落在紙面。
那么典型的問題無非就是類似:我們要建設IDC選擇新加坡還是香港呢?南美地區如何覆蓋?CDN用Akamai還是自建?等等,這些困惑其實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互聯網公司IT基礎設施負責人都會遇到和思考的。
基于此, 我們醞釀了這本紅寶書,這要聊的內容就是定位這樣一個場景:“假如您是一家視頻網站的CTO,公司戰略決定要進軍南美,2個月內完成基礎設施部署,保證用戶訪問流暢,初期投資要保持謹慎,因為不確定業務情況",所以很多知識和策略都比較初級,如果您是大型公司的高管、您是資深技術專家,這里的內容可能太LOW了,請您批評指正見諒海涵。
讓人欣喜的是,這幾年陸續看到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嘗試海外市場,不管成與不成,這至少是咱們民族企業大膽走出去的很好典范,例如B公司在海外做桌面產品,A公司要幫美國人在互聯網上賣商品,T公司要用即時通信微X一覽全球社交領域,現在更是幾家公有云平臺也都出海開拓海外市場了,亞太區、北美、歐洲都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了,真是讓我們這些做IT基礎設施的屌絲們興奮不已,而我們應該大力支持,把思路和節奏理清,做正確的事情,花該花的錢,如何做到,還請聽細細道來。
老司機我在通信和互聯網行業從業15年了,不敢冠名資深,但至少在實戰中磨練了少許經驗。在T公司的時候,2013年開始兩年的時間,是微X業務往海外拓張最快的兩年,所以過程中踩了不少坑并累積了不少干貨,現在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些。當然每個公司的業務需求不同、重視程度和投入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所以這里的信息供參考,望大家取其精華去其糟泊而見諒。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細品一下這份紅寶書。
開始的第一步是把握業務的預期
必須了解業務整體策略
海外的IT基礎設施鋪設之前,我們必須反反復復深究業務的策略和需求。說實話,基礎設施往海外鋪,一方面動作遲緩,另一方面投入超大,這背后必須要有充足的業務驅動力,也就是說要問清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什么業務要出海,市場是不是有充足潛力,高層大老板對這件事情的支持程度如何?這個問題也許沒有明確答案,但IT基礎設施一定要隨時留意這個問題,因為這關系著我們要以多大規模、多快速度推進我們的建設。T公司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原本有這個趨勢用這款即時通信軟件一統全球,但做著做著發現各個地區和國家的文化差異相當之大,業務普及推廣遇到相當大的問題,相應戰略就調整、這塊投資就減弱,原本規劃的基礎設施建設就都陸續取消了。
第二個問題: 業務重點區域或國家是哪里?說實話這是個相當頭疼的問題,因為在業務拓展階段勢頭如何,沒人敢胸有成竹,這樣很多業務兄弟就根本給不出重點優先級,這時基礎設施要廣撒網建設,一方面投資巨大收益甚微,另一方面建設速度也相當慢。
第三個問題: 什么類型的業務要出海?因為不同的業務,對底層IT基礎設施的要求真心不一樣。如果業務只是洽談合作商務,也許沒啥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而是推廣部署視頻、游戲之類的業務,底層IT基礎設施可能就要從數據中心IDC、基礎網絡、CDN等多方面入手。
有了這三個問題,至少我們了解了業務的基本情況,但這還不夠,還要反過來管理業務的預期,尤其是業務老板的預期!
讓業務知曉整體網絡環境
既然業務走向海外了,就必須讓業務團隊清楚海外的網絡的一些基本情況,例如全球覆蓋,這個網絡延時問題就比較棘手,即使租用昂貴的長途專線,我國香港到北美西海岸的網絡延時都要到170~200毫秒左右,業務在這樣延時的網絡上交互,即便一次TCP三次握手也得幾百毫秒,所以業務要有這個預期。其次全球運營商眾多,公網覆蓋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運營商互聯策略的不同,我們原來就遇到一個問題,本是接入馬來西亞當地的一個運營商,要覆蓋另外一個運營商的用戶時,卻繞行到了北美,幾經糾察才弄明白,是因為當地互聯互通不好,反而繞行北美主力運營商的成本才最優,但付出的代價卻是高時延高丟包的網絡質量,這些問題我們真是琢磨不透。一兩年的摸索回頭看,讓我們不禁感嘆,還是在中國的網絡環境"好",我們ICP只要接入一家主力運營商,大部分問題就都解決了,雖然還會有各種各樣問題,但起碼夠用了,呵呵。所以走向海外,要讓業務首先對整體網絡質量和情況有正確的預期。
如下這張圖就展示給大家,AT&T公示出來的網絡質量,當距離長到跨洋時,如香港到北美,基本的物理網絡時延就得要190毫秒,業務老板又能期待咱們發什么大招把這網絡時延消滅掉呢。
讓業務知道我們的速度
當然我知道在業務眼里,我們搞IT基礎設施的總是慢幾拍,這種印象在我們建設海外基礎設施時會更差,因為海外各個國家的情況都不同,摸清楚情況本身就需要時間,再加上商務談判、與合作伙伴的磨合、開工建設等等都需要時間,T公司曾做到過用3個月時間完成一個原本陌生地點的IDC建設,當然這個項目重視程度在公司層面、工作優先級極高、投入的資源巨大。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問清楚業務期望覆蓋的地區優先級是什么,希望的覆蓋質量是何種程度,同時加大建設的規劃性提早動作。
第二步是了解海外整體情況
要想把握好海外IT基礎設施的策略,我們必須多多地了解海外的各種規則和玩兒法,我們簡單道來幾條。
整體網絡環境友好而復雜
說環境友好,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基礎設施分工明晰。在海外,除了上層一些的公有云云計算供應商,例如Amazon AWS、MicrosoftAzure、Softlayer、Rackspace等之外,要想自己建設基礎設施,基本上要投入不少精力,因為市場上分工非常明晰,例如CDN供應商,較大的有Akamai,Limelight, 網絡供應商有不同級別的Tier-1或Tier-2/3運營商,如Level 3、AT&T、NTT,網絡互聯點IX,如DEC-IX、LNIX、HKIX,IDC供應商也叫Colocation,較大的有Equinix,CoreSite等,所以要想自己建設數據中心和網絡,基本上如上這些家都有可能接觸到。這樣有好處就是市場可選很多自主性強,不好處就是可選太多,需要自己集成。
環境友好的第二個特點體現在:市場透明開放。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歐美,與我國內不同,運營商網絡市場透明度很好,運營商之間網絡互聯互通情況不錯,當然反而是一些中小國家或地區的互聯互通情況還不如中國。運營商的體量級別很容就識別出來,彼此之間互通策略清晰,從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例如下圖,全球骨干級運營商Tier-1網絡之間的互通,基本上保持了非常好的質量,而且能夠公布于眾讓大家清晰看到。
第三,開放透明的環境,給我們互聯網企業帶來一個很重要的福利,就是網絡互聯方式豐富。ICP最關心的互聯網出口,其實海外運營商的出口互聯方式普遍有三種可選, 其一叫對等互聯(Private Peer):指互聯網絡雙方對等,通過EBGP 協議按照協議通告路由且僅通告各自自身及客戶的路由;例如:AT&T和Sprint之間就是免費對等互聯,因為雙方體量差不多,我國中國電信在幾年前也已經就實現了和Tier-1運營商AT&T的免費對等互聯,說明電信已經進入全球骨干級運營商行列,實屬民族英雄! 其二叫穿透互聯(Transit Service):指為其他運營商網絡提供到國內、國際IP網絡的接入,為其提供業務流的傳送及轉接,通常由該運營商付費;例如我們ICP通常都要向大型運營商購買這類穿透服務,以實現一點接入全球覆蓋。 其三就是國際上常見而國內少見的模式,免費公共對等互聯(Public Peer):指連入互聯網交換點/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在那里實現與協商好的對象實現免費對等互聯,當然免費對等互聯的前提一定是雙方協商好,彼此都有吸引對方的點,這個模式在海外數十年發展非常好。
云計算巨頭發展快
這個議題必須要在這個時間提,是因為我們看到前幾年還沒有這么快的發展勢頭,到現在這個時間點國 內某個互聯網業務再出海,其實我推薦的首選就是采用這些云平臺,而無需了解本文介紹的任何其他內容了,這里具一個現實的例子,就是WhatsApp,據聞這么大用戶量的WhatsApp,就完全依托在云計算平臺Softlayer上面而完全無需自己建設。
公有云平臺首先在廣泛的地區提供了計算和存儲。也就是說當互聯網企業在一個地方需要服務器時,這些云平臺已經可以提供豐富可選的虛擬機甚至物理機供大家使用了,而且在Amazon這個領頭羊的帶領下這些年逐步成熟起來。其次公有云基于BGP,對一個地區的覆蓋質量往往都夠用了,所以一般的互聯網業務部署上去基本上不用擔心外網結構、多運營商互聯、路由策略等等復雜問題了。唯一的問題可能是,互聯網企業業務架構自身能否部署在某個甚至多個公有云平臺上,這涉及到關鍵的研發框架和習慣的改變,還有業務運營人員是否能承接運營的問題要考慮。
國內到海外的通路具備但不要過高期望
海外環境基本如此,那么我們再回到問題的原點,用國內IDC和網絡覆蓋海外又怎樣呢,這就要看一下我們的國際出口情況,第一方面是看能力,運營商均在北京、上海、廣州(核心/超級核心節點)設置單獨的國際出口網絡設備,實現與國際運營商或海外POP點的互聯,各運營商的國際出口帶寬情況如下表格所示,每年擴容速度能保持30%以上,中國電信的國際出口帶寬總量居首位。但即便是這個擴容速度,仍然趕不上需求,所以普遍這里的國際出口網絡質量很差,延時和丟包率數字相當難看,不信自己簡單Ping和Trace測試一下。下表來自CNNIC每年度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給出了當前幾個運營商國際出口的情況。
第二方面是看政策,雖然GFW很少限制我們對外提供內容,但是GFW自身的擴容能力多多少少限制了運營商國際出口的擴容速度,所以歸根結底都會導致上面提到的質量問題。所以用國內IDC覆蓋海外這個模式,基本上還是暫時不要考慮了。
實戰案例:如何構建整體IT基礎設施
好,絮叨了這么長時間,基本情況大家都已了解了的情況下,該說關鍵點了。國內互聯網業務出海,現在的策略,首選"使用海外公有云平臺",次選"使用海外公有云平臺",再選"使用海外公有云平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那么真的覺得不行,非要自己搭建基礎設施,請繼續往下讀文章。
那我們就要亮出干貨了,T公司在全球推廣業務時,采用的策略是"A.慎重建設IDC+B.廣搭基礎網絡和CDN+C.具體國家/地區重點突破"的戰術,基礎設施的搭建上,采用了"IDC+網絡POP+CDN"這個三層結構,IDC層負責業務承載,網絡POP層負責數據中心間通信、區域性網絡質量提升,CDN負責重點國家/地區重點突破,每層發揮每層的定位和作用,我們詳細說這個戰術和層級。
CDN布局
說實話,海外布局,我認為第一個應該毫不猶豫鋪出去的就是CDN節點,因為CDN自身作為各類內容訪問的第一跳,在網絡直接訪問不順暢、跨運營商網絡訪問、跨地域長網絡延時通信等多個場景都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那么到海外,CDN的鋪設就有幾個選擇,我們用所謂的版本來說明幾種選擇,幾個版本自身沒有上流與否之分,只有適用于不同階段的互聯網公司、適用于不同業務類型、適用于不同戰略中的互聯網公司而已。
CDN在海外環境當中,起到的作用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常用的靜態加速,也就是存儲圖片、視頻等內容,另外一種是動態加速,也就是類似TCP加速等作用,因為海外幾百毫秒延時的情況下,靠傳統TCP三次握手和重傳機制整體效率比較低,需要在最近的位置就對協議進行優化。無論哪種CDN,大家就會發現,CDN要想發揮效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向用戶靠近,也就是向網絡邊緣靠近,這一點在國內很重要,在海外用戶范圍這么廣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了,所以與我們下面要談的網絡和IDC相比,CDN一定要向邊緣靠攏,甚至是我們戰術中"重點國家/地區重點突破"的重要手段。所以,當業務瞄準一個國家或地區時,老板問及需要多少個CDN節點,你可能先要給出正確預期,根據用戶廣度、運營商復雜度等條件看,至少需要十幾個吧。那么怎么個建法,大家參照自身發展情況,選擇一下的版本(抱歉,這里提及的版本是老司機我自己命名的,與任何一家CDN供應商沒關系哈)。
1.0版本。1.0的部署方案,自然也就是大家最輕松上陣的方案,也就是直接交給CDN廠商罷了,這些專業的CDN廠商,例如Akamai,Limelight等全球鋪設的范圍本身就已經非常廣了,就像國內的網宿等一樣,作為業務初始的選擇基本上夠用了。
2.0版本。那么雞蛋里挑骨頭一點,很多互聯網企業業務發展好,對CDN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我們前面提及1.0的方案,自然在成本上顯得越來越不友好,算法自主度上也越來越不盡人意,于是很多企業開始"自建CDN"的道路,也就是我們說的2.0方案。那么在海外,自建CDN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真的租機架搭網絡會遇到種種問題,那我們2.0的方案中其實建議大家首選類似Amazon AWS這些云平臺來搭建。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計算資源彈性配置,這些云平臺自身在全球的存在范圍就比較廣,我們直接租用想要的計算和存儲節點就好了,另外一個關鍵的好處就是這些云平臺自身對當地的網絡覆蓋質量不差,基于BGP的網絡連接性都打造得不錯,所以作為一些國家/區域的CDN節點而言已經是不錯的選擇了。
3.0版本。再挑剔一些的互聯網企業,仍然追求更精細的覆蓋質量、更加優越的成本,那么這些企業在國內甚至海外,都開始了更加純粹的"自建CDN",那么我們這里說的3.0的方案,就真的是在一些國家/地區,直接選好地方、租用機架、建設(或租用)物理服務器和網絡設備搭建CDN節點、選擇所需的運營商網絡出口。這樣做的優點必然是可以很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業務的覆蓋痛點,國家/地區可選、和那個運營商連接可選、調度算法自主可控,自然一切都可自主掌握。那么這種3.0的方案,在技術和成本上也有一些難點,成本上自然是看能否談出好的全套方案,畢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租機架搞設備搞網絡等這些低級活兒,不如在國內有好的合作伙伴可以把成本和服務都談好一些,而且業務如若存在不確定性,這些硬的東西一買或者一租可能就是不短或不少的成本潑出去了。技術上,畢竟把點建在這里了,希望覆蓋越多人群越好,那么自然需要多運營出口,這樣復雜的網絡需要和后面要談及的"一點多線CDN"方案相結合,同時CDN的回源路徑問題,如果不結合后面談及的基礎網絡相結合,可發揮的效果也會被打折。
再復述下前面的觀點,在海外這么廣的覆蓋范圍、這么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向邊緣靠攏的CDN"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選擇哪個版本的方案,真心沒有最終答案,絕對要看互聯網企業在海外的發展階段、整體策略、成本投入啥的。
IDC布局
我們先于談網絡而談IDC建設,主要原因是一旦談及在海外的IDC建設,一定是業務發展非常明確晴朗了,IT基礎設施鋪設規劃也非常板上定釘了,IDC建設是這其中最重資產的投入。我們說的IDC建設,主要是指自己找IDC供應商(海外叫Colocation供應商)租用機架、自己購置服務器和網絡、自己搭建網絡出口的這個模式。這個模式的好處肯定是能夠將業務核心部署到相應國家/地區去,業務開展的難度就小了很多,不用擔心跨全球長距離網絡時延問題、網絡穩定性等等問題,直接當地業務交互。不過這個模式帶來的投入是相當巨大的,這就是為什么至今我們都只看到阿里、騰訊、Ucloud等這些云計算公司在海外建設IDC,而互聯網公司如此動作的很少,頂多在香港建設一些,把香港作為海外拓展的橋頭堡而已。
那么要建設IDC,從全球的數量規模上看,一來看業務規模的需求,二來如果從用戶覆蓋的角度看,其實數量不需要太多而每個洲一個即可,這就呼應了我們前面談到的策略"A.慎重建設IDC+B.廣搭基礎網絡和CDN+C.具體國家/地區重點突破",之所以采用戰術,一方面的確是因為IDC僅用于承載必要的業務分布,而業務跨長距離地域分布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提高用戶覆蓋質量的話,前面談到的CDN部署、后面將要談到的網絡布局,基本上可以更有效率地提升區域或重點國家覆蓋質量。
按照上面描述的方式建設IDC,通常需要花費的時間要以月為單位計算,這包括一個洲際范圍內的選址、選址后的機房考察和商務談判、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的購置、當地建設工程(一個小插曲,別指望我們派幾個工程師拿個旅游或商務簽證過去出差,順帶把服務器和網絡建設都做了,因為一般北美等地方都有法規,拿這種簽證過去的人,動一根手指碰了服務器和網絡設備,就算非法勞工,一旦被抓,估計企業要掏不少錢撈人)、網絡出口的建設、當地運營團隊的搭建等等一系列復雜問題。
所以縱然業務有在海外大展宏圖之勢頭、老板有大筆資金可投入,海外IDC的建設,IT基礎設施團隊應該慎重再慎重。
基礎網絡布局
前面我們把戰術中的兩個層次都談完了,我認為要談的這個網絡層次,是至關重要的,即可彌補IDC布局少時的用戶覆蓋問題,又可作為利器對重點國家/地區進行覆蓋質量的重點突破。
海外的基礎網絡布局,一個組成部分是數據中心間互聯網絡/DCI,但凡業務在多數據中心當中部署,這之間的DCI網絡就不可或缺。IDC部署在海外不同洲時,這之間的DCI網絡就需要向運營商租用長途專線,當然有資金實力的例如Google就參與投資了一些海纜的建設,那么一般的企業也就是租用各種專線而已,這個市場相對比較成熟,專線、基于三層MPLS/VPN專線、二層VPLS專線,各自有不同的QOS和SLA,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就好了,只是在成本方面、建設和擴容周期方面做好心理預期。
網絡布局中,另外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出口網絡,出口網絡的搭建,在海外與國內稍有差別,現在回想起來真心覺得還是國內簡單,至少國內連個電信頂多再連個聯通,全國大部分用戶都應該覆蓋質量不錯了,但在海外,根據我們的長時間摸索,在保障用戶覆蓋的同時又能成本最佳,基礎網絡就要采用"1+N"這樣的部署策略,這個策略具體是什么就可以如下圖所示。那么這其中的目的我們一一道來,這"1+N"當中的"1",就是指向主力或大型運營商購買全穿透服務(Transit Service),具體名詞解釋我們在最前面介紹過,這和在國內購買電信或聯通的出口帶寬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他們幫我們搞定大部分網絡或用戶的覆蓋問題,唯一一個不同點在實現方式,海外即使是Tier-1級別的運營商,也都歡迎你使用自己的IPV4地址和AS號碼,通過BGP的方式與他們互聯,這就是開放環境的差別哦。如果你還沒明白這個的好處,就繼續看實現策略"N"時的差別。說到策略中的"N",這才是海外網絡環境與國內的關鍵差別點,我們所說的"N",其實就是通過歐洲和北美廣泛存在的互聯點/IXP與多運營商實現對等互聯,使得網絡上,我們的內容能夠直接一跳連接到中小運營商,以最短路徑到達"眼球"所在位置,而且通過IXP的互聯,通常情況下都能實現免費對等互聯,也就是互聯雙方誰都不需要給對方付費,因為雙方都有訴求,運營商也就是"眼球"持有方希望與更多"內容"直連,互聯網公司也就是"內容"持有方希望有更多"眼球"直連,這樣的連接效率最高,其次帶來的是直接的成本節約,試想,一個ICP與IXP連接流量達到10Gbps,這就是到大型運營商直接的帶寬節省,這樣規模節省的成本每月怎樣也都得有幾十萬人民幣吧。這種IXP在歐洲和北美甚至亞太區新加坡和香港都非常普遍,據PeeringDB統計全球IXP至少630家,僅北美地區就有80多家,所以,這個策略中的"N"很容易實現,能夠通過自有IPV4地址和AS號碼以BGP在IXP實現越來越多的運營商直連,這樣如此寬松開放的環境,真心是互聯網公司所摯愛的。
那么說到這里,我們還是拿出一些案例來分享吧,看看海外互聯網公司網絡的搭建,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Google。Google在其官方網站上說"Connect your businessnetwork directly to Google at any of 70+ locations in 33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是說在這么多地方都可以直接和Google對等互聯,哪個中小運營商看了這個不高興?再從Google在IXP的連接看,在一個阿姆斯特丹IX點的連接,就已經達到400G,所有連接條目開列下來18頁之多。
我們再回到整體IT基礎設施的布局戰術中來,前面我們定位基礎網絡的作用,是對一個區域進行整體質量提升,那么可以參照T公司的一個做法嘗試一下,IDC,整個美洲只有一個IDC,在北美西海岸、東海岸各建1個網絡POP點,南美巴西圣保羅建立1個網絡POP點(回過頭看,這個POP點的選擇不如選擇美國邁阿密,因為南美運營商之間的互通并不好,于是就順應了海纜的匯集方向,在邁阿密反而成了南美運營商間互聯互通的一個關鍵點),每個網絡POP點采取的對外連接都是"1+N"的策略,每個網絡POP點都有一定帶寬的回傳專線至IDC,北美的重點州或南美的重點國家,都建立了相應的CDN節點,CDN節點回傳到網絡POP點,再通過網絡POP點回傳到IDC。這樣的布局戰術,當前看來對T公司的業務覆蓋質量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同時又使建設成本達到一個平衡點。
其他問題:這些都要被想到
一個技術問題,回國流量
我們前文說到,用國內IDC覆蓋海外用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仍然有業務有類似這樣的預期,就是在香港部署服務器,想一舉兩得覆蓋亞太區和中國大陸,實際使用過程中就發現延時大、丟包多基本上沒法使用。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國主力運營商日趨強大,亞太區運營商原本可與他們免費對等互聯,現在卻越來越難談,很多運營商都需要購買帶寬方能實現擴容。所以在海外要想覆蓋國內,要么購買這些海外運營商的專屬回國流量,當然即使這樣也通常出現繞行日本等情況,要么直接購買咱們主力運營商的帶寬好了。總之身在海外,思鄉之情可理解,但回國流量的確是個頭疼問題。
一個非技術問題,政策風險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感同身受且心知肚明,我們業務和基礎設施拓展到一個國家/地區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政策風險。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微X業務在向某個阿拉伯國家拓展時,用戶數剛過百萬,某天就發現這部分用戶全都登陸不上來了,業務團隊周折打聽才知道,這個國家想要業務提供監管數據,看來是業務團隊響應速度慢了,人家直接在出口把訪問關閉了,至今都沒有開放,只看到零星的忠實用戶通過VPN到歐洲才能繼續登錄到微X,而我們鋪設出去的服務器和網絡,基本上也就都打水漂了。聽到這里,我和很多人一樣只能"呵呵"并會心地點點頭了。同樣我們在一個神奇的國度,接入IX點時被要求有經過該國度類似"工信部"頒發的牌照,在另外一些神奇的國度也會遇到服務器和網絡設備進口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海外拓展過程中非常有意思的真實的問題。
另一個非技術問題,與誰合作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么多海外環境,其實大家都能感受到雖然市場分工明細、開放度高,對大家來說是好事,但也的確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萬事都得自己親力親為,所以必然導致IT基礎設施的鋪設速度比較慢。
近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已經醒目地看到這里的需求和機會,例如我們看到PCCW、HGC等等這些運營商都非常愿意協助我們拓展指定的地區、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因為可以依托他們現有的網絡和基礎設施,實現速度就會快很多。如果互聯網有明確的拓展計劃,完全可以和這些運營商合作,當然這個合作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還有很多業務方面的機會,這就看大家彼此嗅一嗅味道啦。
紅寶書外掛工具
用文字絮絮叨叨幾千字,估計有興致看下來的兄弟不多,再給幾個大家日常工作中用得到的網址吧:
1)Wikipedia
2)Peering DB: www.peeringdb.com
3)HE BGP工具: bgp.he.net
4)Submarine CableMap: www.submarinecablemap.com
5)Dr. Peering: drpeering.net/
6)Internet Data Analysis: http://as-rank.caida.org/
7)LINX/AMS-IX/DE-CIX/HKIX/CNIX等等IXP的官網
總結
斗膽給自己碼的這些文字冠名為“紅寶書”,也許不一定適用于每個人,因為不同互聯網企業業務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整體海外策略不同,但如上總結的每點的確都是小弟真正一點一滴實干下來的經驗,無論如何沖這片心意也請大家笑納吧,再次提煉:
紅包書目一:提前把握業務預期,海外環境復雜而且耗時較長,IT基礎設施的布局應加大前瞻規劃;
紅包書目二:在基礎設施的搭建上,采用"IDC+網絡POP+CDN"這個三層結構,每層應發揮每層各自的定位和作用。經一些互聯網公司摸索嘗試,采用的"A.慎重建設IDC+B.廣搭基礎網絡和CDN+C.具體國家/地區重點突破"這樣的戰術,是可行的;
紅包書目三:在海外,由于開放環境良好,基礎網絡的搭建采用【"1+N"的網絡出口】策略被證明效果好且成本好;
紅包書目四:海外的基礎設施拓展過程,全部自建不是終極目標,應是不同階段采用不同選擇,尤其是云計算平臺是當前和后續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