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七月,就有關于韓國第三大手機廠商泛泰由于負債高達4.75億美元、正處于破產邊緣的消息傳出,而近日,這家誕生于1991年的老牌手機廠商終于不堪重負,正式對外宣布掛牌出售。
對于當下一派熱火的全球手機市場來說,泛泰掛牌出售并無法產生多大的漣漪,因為相比相繼易主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以及經歷過盛極而衰的HTC與黑莓,泛泰在體量和關注度上都算不上出眾。更何況泛泰在2007年就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因此在國內更是少見報道。
而在韓國本土,泛泰的掛牌出售也多少受到了三星盛世危局的影響而變得微弱起來,后者目前是韓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廠商,也是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而LG千年老二的位置也已經坐穩了,留給泛泰的便只剩下唏噓。
在泛泰的官方聲明中,其表示出售的原因除了公司清算價值與持續經營價值之間的巨大差異外,還有自己不像三星和LG背后擁有巨型集團和財閥支持的原因,這也導致了泛泰在企業決定性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差異性上均難以邁步,最終被迫出售。
據悉,在潛在的收購名單中,除了韓國SK電信、三星、LG、現代汽車等本土企業,還有小米、聯想和華為以及印度手機廠商Micromax等。聯想、華為和小米這三家中國企業是當下國產手機中份額前三的廠商,他們對泛泰的興趣也不難理解,那就是希望借助泛泰這塊跳板,進入韓國市場,并進一步輻射發達國家市場。
國產廠商的先頭案例 業界不乏有國產廠商收購國外手機企業的案例,早有TCL收購阿爾卡特,近有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特別是后者,在被谷歌扒了一層皮以后,聯想高價買來的其實就幾乎等同于是一張歐美發達市場的入場券。
不過相比當下聯想與摩托羅拉結合的可塑性,早年TCL收購阿爾卡特時就沒那么好的風評了。當時的背景是TCL為了海外擴張開展了一系列的收購行為,包括對德國施耐德家電生產廠、法國湯姆遜以及阿爾卡特,但無一不出現虧損;起初TCL與阿爾卡特只是建立了合資公司,但后來不得不硬著頭皮全盤收購阿爾卡特。
TCL方面事后總結,當時失敗的原因在于對歐美市場了解不夠,沒有豐富的成功跨國收購經驗,而TCL又沒有請咨詢公司來幫忙,輕率地自行制定了收購方案,結果T&A合資公司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沖突和體制沖突,在當時TCL負責人李東生看來,是“省了小成本卻花了大價錢,是TCL國際化的一個教訓”。
但事實上,如果TCL當年沒有收購阿爾卡特,那么很有可能這個品牌現在已經消失了,同期的波導、迪比特等品牌早已沉寂就是影子,這幾年TCL通訊也一直在賺錢,阿爾卡特正是其面向國際市場的門面,總體上來說,仍舊是利大于弊的。
韓國市場有較大特殊性 但TCL的案例對當下來說則只具備參考價值,一方面參與競爭的國產廠商分別是國內手機品牌前三甲,另一方面對于國產手機企業來說,日韓雖是最近的近鄰市場之一,但同時也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由于這兩大市場成熟且發達,加上本土品牌強勢、運營商渠道壟斷進一步加劇了進攻這片市場的難度。而韓國市場的情形則還要更為嚴峻,據統計顯示,韓國本土手機廠商已經占據了本國90%左右的市場份額。
而除了上述原因外,韓國市場之所以固若金湯還有一大因素在于消費者的民族情緒和對本土品牌的支持度極高,盡管來自大洋彼岸的iPhone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對比其在其他重要市場的表現來看,iPhone在韓國市場顯然還不夠盡人意。
這也就意味著,國產手機想要垂直進入這一市場顯然是不現實的,收購泛泰是大局上最好的介入方式,而十之八九也是采取原品牌獨立運營的政策。
收購泛泰值不值?
盡管目前有關財經機構和投資銀行已經同意把泛泰300億韓元債務轉為泛泰持有股份,但韓國三大網絡運營商目前并沒有像前者一樣同意債轉股計劃,這也是泛泰不得不提出破產的原因之一。
泛泰失利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環境和背景因素之外,更取決于其在技術上的極大短板、供應鏈的無力掌控以及專利方面的缺乏,這使得泛泰更多時候只是跟在三星背后亦步亦趨,無法成熟獨立和對外拓展。而當下的泛泰幾乎是一個空殼,三星想要收購的目的可能是穩固市場第一的寶座,而LG則是希望能夠在未來雙寡頭的局面中更好的對抗三星,但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泛泰品牌所占的市場空間與含金量并不高,即便收購成功,清理爛攤子和重新出發也是一大磨難,加上前文提到的在成熟的韓國市場上本土品牌的強勢表現,這筆交易能夠帶來的成效非常值得審視。
給國產品牌的警示
退步來說,即便國產手機廠商不能收購泛泰,但從泛泰身上,它們仍能夠得到一些警示。事實上,泛泰所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其自身方面,在國產手機廠商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除了華為、中興等少數幾家老牌廠商之外,其它國產品牌基本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完全依靠拼裝以及低價來進行競爭,甚至不乏一部分中小廠商完完全全是奔著掙快錢的目的進場,而大部分的廠商的發展重心至今仍沒有放在對技術手段和專利資本的積累上,還是專注于制造噱頭和炒作,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形勢急轉直下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
也就是說,在當下看來一片繁榮的國產手機行業,其實是處于危險之中的,而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虛偽的潮水終將落下,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不是噱頭與嘴仗可以決定走向那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