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光棍節,各電商之間的角逐與戰爭尤其激烈。
在“雙十一”還沒到來之前,阿里巴巴與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就爆發了爭奪商標的口水戰。
京東被迫換下以“雙十一”做宣傳標語的廣告。同時,阿里巴巴“雙十一”注冊商標之事一時惹來電商集體攻擊。不過隨后阿里CEO陸兆禧在淘寶論壇上澄清,“雙十一”是開放的節日,注冊只是為了“保護好這個節日,避免被惡意濫用”。這場罵戰也隨之結束。
相比宣傳口的熱鬧,參加“光棍節”促銷的電商越來越有各自為戰的感覺。在服務與商品上,“創始人”阿里巴巴比較全面,其他電商則各有側重點:亞馬遜主打海外直郵;順豐是新鮮蔬果;美麗說為女生購物節;當當主打圖書類商品;聚美唯品是化妝品;蘇寧京東則以電器商品為主。
此外,阿里之外的大部分電商選擇以購物節的方式延長這場狂歡,避免11日當天與阿里直接碰撞。
據11月12日公布的數據,天貓淘寶與京東銷售額皆破百億,排名電商前二,京東的購物節也會繼續到這個月中旬,銷售額還將進一步攀升。
移動端增長迅猛
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看來,天貓和淘寶在11日當天的銷售額達到了571億元,突破了去年的362億元。
而京東購物節期間的銷售額也達到了100億元,成為天貓淘寶之后排名第二的電商。而截至理財周報記者截稿時,京東的促銷活動還在繼續。
對比去年,一些新的銷售額增長點在今年“雙十一”有了更明顯的體現。
一業內人士指出,今年總體銷售額的新趨勢主要有兩點,一是成交額逐漸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另一個則是線上“雙十一”帶動線下實體消費。
各電商在移動端的表現不俗,成交量增長幅度較大。
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11月11日其移動端交易額243億元,占比42.6%,是去年的4.54倍。此外,去年手機淘寶成交筆數為3590萬筆,交易筆數占整體的21%。而阿里巴巴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移動端占比為35.8%。可見向移動端轉移這個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蘇寧易購的移動端可以說是今年才發力,根據其市場部公布的數據,“雙十一”移動端銷售成交額占比38.9%,增長率達到了712%。
而易觀國際提供的雷達檢測數據顯示,從11月10日零點到11月11日13點,淘寶的移動端最為活躍,與其他電商之間差別較大,而京東與天貓位于其次,不相上下。活躍的峰值也出現在11日零點與13點。
相比之下,PC端峰值雖與移動端保持一致,但各電商之間的用戶活躍程度不相上下,并沒有出現像移動端的強大差距。
這與淘寶發力移動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此之前,手機淘寶移動端不斷優化消費者體驗。其技術總監莊卓然在公開場合表示,手機淘寶正在從單一的購物工具成為購物內容平臺。包括京東、蘇寧移動端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力。
向線下擴展是今年“雙十一”另一個主題。
隨著互聯網向傳統行業的蔓延加劇,電商也聯動線下資源加入到這場購物狂歡當中,阿里、蘇寧都有相應實體店加入。
今年阿里新開設“去逛街”分會場,整合包括合作伙伴銀泰在內的20多家百貨資源,將這些百貨商品搬到線上。而阿里則繼續其流量提供方的角色,為線下百貨提供線上平臺,并不介入實際經營。
事實上,去年天貓就希望通過營銷把消費者從線上吸引到線下實體店,然而卻事與愿違,增加線上渠道后,天貓銷售額增長,線下客流反而因此減少。
線上線下本身就分享著有限的顧客資源。“雙十一”之所以吸引巨大客流是因為線上購物具備方便性的優勢。這樣看來,這種引入線下資源的方法只會增強電商優勢,而向實體店引流的效果甚微。相對之下,蘇寧線上提供平臺,線下提供服務的做法則更為實際。
阿里戰線拉到海外
對比節前的熱鬧宣傳,由于主打服務側重點不同,購物節開始之后電商之
間對客流爭奪反而呈現各取所需的態勢。大部分電商選擇以購物節的方式延長這場狂歡,避免在11月11日當天與阿里直接碰撞。
在服務上也走差異化路線,總體來說阿里提供商品比較全面,其余電商各有優勢。
阿里已經不滿足于國內市場了,“雙十一”通過天貓國際、淘寶海外、速賣通來擴展其海外版圖。據統計,此次購物狂歡節共有217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海外國家排行中,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成為最受中國買家喜愛的產品輸出國。
正所謂入鄉隨俗,國外電商巨頭亞馬遜也把海外直郵的首秀放到了11月11日進行。除了商品宣傳同質同價之外,還提供快速處理清關手續,與多種可選配送服務。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作為一家立根于國外的老牌電商,在代購服務的提供上,亞馬遜或許會比阿里更為專業。
[page]
不過,易觀副總裁田崢指出,阿里的優勢在于支付方式上的便利,“讓國內用戶在付款和信息獲取上門檻比較低。”國內消費者對支付寶熟悉程度比Paypal要高,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支付寶進行海外購買。
馬云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支付寶能在A股上市,到時阿里的金融版圖將會逐步擴大。
在支付方式這點上,一些電商也開發出自有軟件來與支付寶抗衡。
此次“雙十一”,蘇寧易購旗下易付寶新增用戶1370萬。而據蘇寧市場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蘇寧旗下零錢寶7日年化收益達5.378%。”暫時比其余同類型產品略高。
京東今年避開與阿里直接碰撞,以正品低價主打差異化的戰略。
低價幾乎是所有電商“雙十一”主題,但這種方式也容易引起消費者質疑其所謂的折扣是建立在價格提高的基礎上。
今年國家已明令電商不得做此類虛假宣傳,亦不可打出“全網最低”等宣傳語。在這種情況下,電商之間價格戰明顯收斂很多。
理財周報記者在“雙十一”之前,使用惠惠購物助手對天貓、京東部分推薦商品進行價格比對,發現除了部分大件電器商品在短期內有明顯價格波動,其余商品均達到最低價。
記者就此事采訪京東商城,其公關部解釋:“我們是以購物節的方式進行,因此每天推出折扣的商品不相同,優惠期一到,商品就會打回原價,所以產生波動,但不存在提高價格的行為。”
而一些商品價格雖然達到短時內最低價,但是并沒有商家所說的折扣力度。某從事電商的人士對此表示,所說的折扣是基于原價基礎上打折,而由于商城本身價格已經有所優惠,因此折扣力度感覺上沒有五折。
除了對于價格質疑之外,退貨率是業內人士質疑電商銷售額的一個重要指標。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雙十一”的退貨率達到了25%,有的商城甚至超過40%。而絕大多數商城對退貨率忌諱不已,理財周報記者就此事采訪阿里巴巴,希望獲得相關數據,其公關人員以忙為理由拒絕采訪。而蘇寧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沒有這方面的統計。
上述從事電商的人士告訴記者,“一般這方面的數據電商是不會公布,由于涉及周期較長,統計起來也有難度。”
“三通一達”快遞巨頭承壓
這邊電商歡喜得正忙著分享購物節帶來的饕餮盛宴,另一場大戰卻在快遞行業悄然展開。
原快遞業協會副會長,現任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快遞分會委員邵鐘林指出:“電子商務屬于網購業務,必須依靠物流作為后端才能完成,而絕大多數電商不具備物流快遞,所以快遞和電子商務構成產業鏈,相互促進發展。”
作為產業鏈下游,快遞一直依賴電商生存,而電商銷售額在短時間內暴漲給快遞帶來的不僅僅是驚喜,更多的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雙十一”之前,國家郵政局和中國快遞協會共同發布預測,在網絡購物最集中的11日至16日,快遞全行業處理快件業務量將超過3.23億件。
從已有的數據看來,目前,“三通一達”快遞數超過2000萬件;區域上來看,廣東地區快遞超過了3000萬件。
田崢表示:“今年各家都在積極布局物流體系,但物流應該也還是一件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從中長期來看電商的發展也拉動了物流鏈的快速發展,未來肯定也是兩者互相推進的關系。”
電商們也認識到快遞的重要性,加上今年購物節撞上APEC又增加了配送的難度,馬云在戰報現場也表示了對于“雙十一”之后快遞物流的擔憂。電商與快遞都提前做好準備打好這場硬戰。
阿里旗下菜鳥物流公司的14家物流快遞合作伙伴,有125萬快遞員參與其“雙十一”快件的派送,其中圓通和申通所獲快遞總額最大。
而京東為此斥資3000萬元打造物流平臺,蘇寧也提供當日送達的“急速遞”業務。
即便如此,到了11月,快遞問題還是如約而至。貨物滯留是其中很大的原因,這也與快遞行業本身特質有關。
“從社會層面說,快遞屬于服務行業,顯著特點是,客戶消費過程是服務行業生產過程。服務性行業的過程不能預存,生產性行業消費過程與生產過程脫離,比如中秋節的月餅是之前生產了,中秋時候大量供應。有快件才能做,沒有的時候不能做,大量產生的快遞包裹快遞能量不可能一時間大幅增長,因此會出現滯留。”邵鐘林分析道。
目前,中國擁有物流快遞公司不下數百間,但面對購物節的龐大訂單卻束手無策。
對此,邵鐘林表示,并不是說現有的快遞滿足不了電商需求,而是電商單日內成交增長速度過大,快遞業很難消化。他也將春運與“雙十一”做對比,“中國人那么多,鐵路還是能夠滿足日單運輸需求,但是春節到來,就必須用其他交通工具分擔壓力”。
而對于電商,分擔峰值壓力的方法則是將單日成交量分散到多日進行。
相比阿里巴巴,蘇寧和京東都是自營快遞,人力投入上必然沒有專業快遞體量大。但是,今年兩大電商從10月份就開始宣傳購物節,并陸續推出打折商品,分散成交量,快遞壓力也得到有效緩解。
另外,有快遞公司人士表示,某些商品即使是在11日下單也不會立刻發貨,淘寶店鋪一般會給快遞一個緩沖期,將貨物分散到11日后一到兩天。
如果業務量過大,快遞公司也可以掛“免戰牌”,建立每日目標,限量收件,突破限量就少收或者不收。
雖然單量爆發式增長,快遞公司“雙十一”的盈利空間不如預期大,很多快遞公司甚至用全年營收來補貼購物節的支出。
而大部分的支出主要用于收件、分揀招收臨時工以及培訓費用。但即便快遞公司提高臨時工薪酬待遇,但巨大的派送壓力,還是使得快遞臨時工一直有價無市。
同時,11月期間物流公司價格上漲也讓快遞行業雪上加霜。
邵鐘林分析道:“快遞公司一般會提前預測成交額來做出相應準備,以確保這段時間平穩過渡。”
圓通快遞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比去年‘雙十一’增量60%-70%預算,圓通在上半年就做好了倉庫、車輛、人員的增量準備。”
“快遞公司往往按照大于其實際發貨能力來準備,如果要收1000萬的單,準備能力費用在1200萬左右。”邵鐘林補充解釋。
而有業內人士透露,一般快遞公司“雙十一”支出的金額要在第二年才逐步回收回來。“這還是對于一些大公司而言,而一些小公司則可以申請免戰牌,來彌補虧損,這些都是政策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