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9月宣布轉向產業互聯網后,騰訊有了新的動作。
近日,慧聰集團與騰訊云旗下的企業級產品騰訊企點對外宣布,進行戰略合作,聯合開展產品研發、銷售推廣等業務,引起了廣泛關注。據了解,慧聰友客和騰訊企點聯合研發的首款B2B泛行業版產品也即將上線。
事實上,消費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經見頂,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是產業互聯網,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正基于此,云計算已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三大巨頭——BAT集體發力的重點。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騰訊云升級為騰訊云事業群,百度云也由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事業群。
而ToB領域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等描述早已司空見慣。早在幾年前,傳統制造企業就已經推出了相應的產品。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進軍ToB領域對于云計算廠商而言,既是ToC市場紅利開發殆盡的戰略轉型也是基于技術進步的大膽嘗試。對于云計算廠商而言,以往互聯網對ToC領域的顛覆效果在ToB領域將不復存在。讓云計算成為傳統企業提質增效的工具成為云計算廠商進軍ToB的共識。
轉戰ToB市場
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在此之前的2018年11月,阿里巴巴公布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將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
無獨有偶,2018年9月騰訊在組織架構調整中,將騰訊云、智慧零售、安全產品、騰訊地圖、優圖在內的多個產品線整合,創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
盯上ToB的不只這些傳統的云計算廠商。2018年3月,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投資120億元,進軍公有云市場。
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國內眾多云計算廠商開始關注ToB領域。騰訊甚至提出了產業互聯網的概念,用以區分以往的ToC領域。
云計算領域業內人士文琪(化名)告訴記者:“ToB市場相對ToC而言是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保守估計ToB市場規模至少要在萬億元以上。”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認為,中國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已經充分認識到,相對于C端消費互聯網而言,B端產業互聯網無疑是一個更具想象力的空間,而B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就是云服務。也正因為云服務是B端產業互聯網繞不開的一塊市場,因此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下半場”兵家必爭之地,BAT爭相為此做出相應布局。
無論是如今在國內云計算市場中份額超過40%的阿里云,還是占據國際公有云市場超過50%的亞馬遜,設立之初均出自于自用的考慮,并在規模逐漸壯大的過程中對外開放資源。
相對于ToB市場而言,ToC市場無論是用戶數量還是植入難度都相對更低,因此這一領域業務也就更受資本青睞。從美國IT產業發展歷程來看,以英特爾、微軟為代表的ToC領域在上世紀90年代全面進入快車道,而在2000年后IBM、甲骨文才真正開始受益于企業軟件需求的井噴。
云計算的爆發伴隨著4G技術和智能手機推動的移動互聯網。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4.14億部,同比下降15.6%,這是自2016年后,手機出貨量連續兩年出現下滑。伴隨著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ToC領域市場正在逐漸接近天花板。
長期根植于ToC領域的騰訊在2018年3月股價市值來到了4.5萬億港元的高點。但是,隨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騰訊市值大跌四分之一,股價蒸發萬億元。
騰訊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隨著人口紅利消失讓消費互聯網的競爭異常激烈。”在記者對多家云計算廠商的采訪過程中,這樣的說法幾乎成為業內共識。
“目前在互聯網領域,云計算的滲透率已經超過80%。在這個市場上去尋找增量,成本會逐漸增加。”一名云計算領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騰訊云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日趨成熟和進入商用階段,讓信息進入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相對成本收益情況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推動產業互聯網開啟數字經濟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