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次戰略升級,騰訊自己的用語是,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其相關的服務交易漸入平穩階段之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主要服務以及相關產業技術是近年來的熱點。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就是響應互聯網與各個產業結合的趨勢,那么,互聯網如何與各個產業結合呢?
我認為,關鍵詞可能還是“互聯網平臺”,或常被簡化說的“平臺”。如果把互聯網業的數字內容、線上線下服務等看成一個特別的行業,那么騰訊的此次變化是形成了三個互聯網平臺,兩個是互聯網產業本身(toC,面向消費者),一個是互聯網服務其他產業(toB,面向企業)。具體而言,一是這次未發生變化的微信,二是新成立的平臺與數字內容事業群,三是重點面向企業的新事業群。我們觀察變化并試圖給出一個可以推而廣之的推論:互聯網服務產業的方式可能與消費互聯網是一致的,依然是建立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平臺”這個詞被廣泛使用,但近年來人們對它的認識逐漸明晰。淘寶、天貓、京東是連接賣家與買家的網絡零售互聯網平臺,新浪門戶、百度搜索、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是連接內容創作者與受眾的內容互聯網平臺,滴滴、美團、U B E R、A irbnb是連接生活服務提供商與消費者的互聯網平臺,蘋果A ppStore、A ndroid的各種應用分發平臺是連接軟件應用開發者與用戶的平臺。互聯網平臺的核心角色是連接,它連接各方形成一個雙邊市場,負責市場機制的設計和市場的運行,降低交易成本并促進交易的爆發。簡單說,互聯網平臺的功能是連接、匹配和治理。
從最早的互聯網資訊門戶開始,互聯網平臺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對互聯網平臺的理解卻仍有著過去的慣性,比如認為一個公司必須提供某種商品或服務給顧客,而互聯網平臺與之截然不同,它處在一個所謂雙邊市場的形態。通常,平臺并不直接通過售賣獲得收入,而是以廣告、交易傭金、增值服務等方式來變現。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的業務龐大、龐雜,通常由多個子平臺組成,它們是所謂的基礎性平臺(foundationalplatform ),也稱超級平臺。它可以簡化為三個部分:一,生產者或服務提供者;二,互聯網平臺自身;三,用戶或消費者。
用這個思路再看騰訊新的平臺與內容業務群,它是把原來分散的多個相關業務組合到了一起,從原來的縱向劃分(比如新聞、體育、視頻、Q Q、Q Q空間、瀏覽器、應用寶等)變成橫向劃分。它名字中強調平臺與內容,當然還有根本無需特別強調的用戶。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它將如何“賦能個體”?偏重數字內容、在線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在過去幾年展現的最大趨勢之一是賦能生產者個體——— 提供能力、降低門檻使得個體從大型的內容生產商中分離出來。優秀的平臺對數字內容生產者與在線服務提供者有著強大的動員能力,而騰訊納入這個事業群的業務過去在這種動員能力上一直并不強。對比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盡管過去幾年面向企業/面向產業的互聯網在興起,各種新技術在未成熟時就備受重視、各公司大舉投入,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遠沒有發展到面向個人的互聯網那樣相對成熟的狀態。
由騰訊此次調整引發的一個方向性思考是,互聯網去改變各個產業的方式,終局可能還是在各個產業中建立新的互聯網平臺、最終形成“生產者-平臺-消費者”這樣的平臺化產業格局。但是,現階段較好的切入的方式可能不是直接到一些產業中建立全方位的平臺(或有的企業所想要的“生態”),而是為現有產業提供技術、能力、工具及技術型平臺,協助它們進行數字化轉型。像面向個人的互聯網一樣,產業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一條可行路徑來在各個產業中“分離”與“動員”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