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炮轟網速太慢、流量費太高、行業壟斷、漫游費暴利,到“偷”用戶流量謀暴利、來電顯示不保真助推電話詐騙等等,輿論圈里的電信運營商這一年焦頭爛額。
面對這些質疑,電信運營商該如何應對?如何與外部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創造出更佳的外部發展環境?是需要慎重面對的問題。
第一波質疑:網速慢怪運營商?
正解:影響因素眾多。
“網費貴網速慢”是今年上半年國內網民熱議的焦點,電信運營商被認為是造成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
通信業專家項立剛前些天碰到這樣的狀況,家里30M寬帶實測下來只有5M左右。后來經過電信運營商技術人員上門檢測,發現是路由器的問題,更換路由器后,網速馬上達到了要求,看4K都很流暢。“網速慢,先別急著怪電信運營商。”項立剛說道。
電信運營商在建設高速寬帶網絡上投資不菲,今年前三季度電信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500億元,提速效果明顯。
寬帶發展聯盟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平均可用下載速率比第二季度提高39.3%。
寬帶發展聯盟報告的另一項指標值得關注——固定寬帶接入速率符合度,也就是用戶家中寬帶的實際值與簽約寬帶接入速率的百分比。
按照我國《互聯網接入服務規范》 要求,這項數值只要達到95%就符合要求,不算“假寬帶”、“注水寬帶”。根據寬帶發展聯盟的報告,2015年第三季度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這個數據為113%,三家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不僅沒有“缺斤少兩”,還給了“添頭”。
其實,影響網速的因素很多,比如網站本身、電腦設備、網線質量、網關設備、用戶上網習慣等等。一些網站自身采取了限速措施,防止對自己的服務器帶來太大負擔,所以用戶下載速率也不會快。
影響網速的因素很多,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是“大水管”,但是用戶上網快慢還受“水龍頭”等環節的影響,“大水管”沒有“漏水”。
第二波質疑:漫游費暴利?
正解:國外運營商說了算。
國際漫游“天價賬單”的報道不時見之于報端,引發用戶對電信運營商的不滿。今年五一,安徽胡女士去塞班島旅游,用微信發了幾張圖片,流量費卻高達1.6萬元。
這件事經過央視報道后,迅速成為社會熱點,電信運營商被批得體無完膚。“天價賬單”的事件以前發生過,以后或許還會發生。但是板子全部打在國內電信運營商身上顯然是偏頗的。
為什么會產生國際漫游費?用戶出國后,所使用的網絡不再是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網絡,而是海外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網絡,使用它的網絡,當然是要交錢的。
從全球來看,國際漫游費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漫游地電信運營商收取的國際漫游網間結算費,二是漫出地電信運營商收取的網絡運營服務費。在這其中,第一部分占據絕大比例。
據了解,在國際漫游語音資費中,上述兩者的比例一般是85∶15;而國際漫游流量資費的這一比例更高,基本由漫游地電信運營商收入囊中。
國內電信運營商只是“收費員”,收取的國際漫游費幾乎都交給了漫游地的電信運營商。
歸根結底,降低國際漫游費還是要通過與海外電信運營商的談判來解決,因為定價權掌握在對方手里,但談判過程中的艱難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電信運營商依然積極與國外電信運營商談判,來降低國際漫游資費。
漫游費絕大部分被國外電信運營商收走,國內電信運營商“代人受過”。
第三波質疑:“流量不清零”不到位?
正解:門檻全球最低2015年。
三家電信運營商從10月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針對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客戶推出了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
但是這項服務推出后遭到質疑,認為電信運營商只是將流量的有效期從30天變為60天而已,而且一些“專家”宣稱國外電信運營商做到了流量不清零服務。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目前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三四家電信運營商向用戶提供流量不清零服務,比如美國的電信運營商AT&T、T-Mobile,日本的NTT DoCoMo等,而且設置了比較高的門檻。
AT&T作為美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在2015年初推出了Rollover Data業務,采用的也是“流量當月不清零”的做法,用戶未使用的流量將會自動滾入下個月進行使用,但是第三個月就不可以了。而且,AT&T的Rollover Data服務只限于其數據流量共享套餐的用戶使用,這些用戶數量僅占總量一半左右。
日本最大的移動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當月流量用不完可以順延兩個月,但這項服務僅針對5GB以上大流量包的客戶,且剩余流量不足1GB時不可滾存,并且在下個月時優先扣除本月套餐內的流量,然后再扣除上個月滾存下來的流量。
反觀國內電信運營商推出的“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并沒有設置門檻,只要是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客戶都可以享受。正解: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家電信運營商推“流量不清零”服務,且門檻較高,國內電信運營商“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實屬領先。
第四波質疑:晚上“偷”流量?
正解:病毒誤操作是“真兇”
“在國外拔掉手機卡,國內電信運營商還在偷流量”、“佛山一女用戶3小時用掉23GB流量”,“武漢一女子,一夜間用掉流量50GB”,“一覺醒來,南京男子Wlan流量跑了1700GB”……今年下半年,電信運營商“偷流量”的事件不時傳出,但經過詳細調查,這些新聞被證明是“烏龍”事件,電信運營商成了“背鍋俠”:3小時跑掉23GB流量是因為用戶手機中安裝的一款高清兒童視聽App在重復大量下載文件;一夜用掉50GB流量是由于手機開通了“個人熱點”功能,并進行了大量下載。
在這些事件中,電信運營商的確是有責任的,比如在用戶手機產生異常大流量時“封頂”措施沒有起到作用,但說電信運營商偷流量并無道理。電信運營商的通信計費和測量是龐大且嚴密的系統,不可能為了“偷”用戶一點流量耗費大量的經濟成本去更改整個系統和設備,更不可能冒著如此大的信用風險。
那用戶為何屢屢碰到異常流量情況的出現呢?首先,相比2G/3G網絡,4G網速快了數十倍,同樣長的時間段內,4G網絡下消耗的流量自然更多; 其次,現在有很多惡意軟件、手機病毒、應用程序Bug,它們會偷取用戶的手機流量,通過應用分發、廣告點擊等途徑牟利。正解:屢屢發生的“烏龍”事件證明,用戶不當使用習慣、手機病毒、App Bug是大量流量被“偷”的罪魁禍首。
面對質疑,要有“一塊鋼板藝術之旅”的思維
聽到外界這么多的批評聲、質疑聲,看到外界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待自己,很多電信運營商人士感到委屈、不解。說電信運營商國際漫游費暴利、壟斷暴利,可很多基層員工的工資待遇十幾年都沒變過!說電信運營商不樂意提升網速,難道沒有看到上海等城市電信運營商連續多次免費大提速嗎?很多外界對電信運營商質疑是偏頗的,甚至將運營商應承擔的責任放大了無數倍。
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電信運營商不擅于與外界交流。有好的服務,卻不擅于向用戶傳達;碰到危機事件,往往又退縮防守,不會及時主動澄清。久而久之,用戶只記得電信運營商的“壞”而不記得電信運營商的“好”。電信運營商真該向互聯網企業學習。2014年,奧氏體304不銹鋼這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專業名詞,因小米4手機的發布而意外走紅,
“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成為大眾話題的中心。雖然很快媒體就報道,奧氏體304不銹鋼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將它最大程度地傳遞給用戶,讓用戶知道了小米4的“好”。
互聯網時代,不提倡“深藏不露”,這只會帶來誤解,電信運營商需要活潑一點、大膽一點。好的措施就要說三遍!不,說三十遍!此外,國家相關部委應該為電信運營商松松綁,讓電信運營商更有精力、能力去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
提速降費會讓電信運營商的收入和利潤受到負面影響,但電信運營商要完成的業績指標又年年攀升。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在此大背景下,很多時候,運營商為了完成壓在肩上的任務指標,提供的服務走形,只會讓自己的輿論環境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