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炮轟網速太慢、流量費太高、行業壟斷、漫游費暴利,到“偷”用戶流量謀暴利、來電顯示不保真助推電話詐騙等等,輿論圈里的電信運營商這一年焦頭爛額。面對這些質疑,電信運營商該如何應對?如何與外部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創造出更佳的外部發展環境?是需要慎重面對的問題。
第一波質疑:網速慢怪運營商?正解:影響因素眾多
“網費貴網速慢”是今年上半年國內網民熱議的焦點,電信運營商被認為是造成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
通信業專家項立剛前些天碰到這樣的狀況,家里30M寬帶實測下來只有5M左右。后來經過電信運營商技術人員上門檢測,發現是路由器的問題,更換路由器后,網速馬上達到了要求,看4K都很流暢。“網速慢,先別急著怪電信運營商。”項立剛說道。
電信運營商在建設高速寬帶網絡上投資不菲,今年前三季度電信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500億元,提速效果明顯。寬帶發展聯盟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平均可用下載速率比第二季度提高39.3%。
寬帶發展聯盟報告的另一項指標值得關注——固定寬帶接入速率符合度,也就是用戶家中寬帶的實際值與簽約寬帶接入速率的百分比。按照我國《互聯網接入服務規范》 要求,這項數值只要達到95%就符合要求,不算“假寬帶”、“注水寬帶”。根據寬帶發展聯盟的報告,2015年第三季度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這個數據為113%,三家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不僅沒有“缺斤少兩”,還給了“添頭”。
其實,影響網速的因素很多,比如網站本身、電腦設備、網線質量、網關設備、用戶上網習慣等等。一些網站自身采取了限速措施,防止對自己的服務器帶來太大負擔,所以用戶下載速率也不會快。
正解:影響網速的因素很多,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是“大水管”,但是用戶上網快慢還受“水龍頭”等環節的影響,“大水管”沒有“漏水”。
第二波質疑:漫游費暴利?正解:國外運營商說了算
國際漫游“天價賬單”的報道不時見之于報端,引發用戶對電信運營商的不滿。今年五一,安徽胡女士去塞班島旅游,用微信發了幾張圖片,流量費卻高達1.6萬元。這件事經過央視報道后,迅速成為社會熱點,電信運營商被批得體無完膚。
“天價賬單”的事件以前發生過,以后或許還會發生。但是板子全部打在國內電信運營商身上顯然是偏頗的。為什么會產生國際漫游費?用戶出國后,所使用的網絡不再是國內電信運營商的網絡,而是海外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網絡,使用它的網絡,當然是要交錢的。從全球來看,國際漫游費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漫游地電信運營商收取的國際漫游網間結算費,二是漫出地電信運營商收取的網絡運營服務費。在這其中,第一部分占據絕大比例。據了解,在國際漫游語音資費中,上述兩者的比例一般是85∶15;而國際漫游流量資費的這一比例更高,基本由漫游地電信運營商收入囊中。國內電信運營商只是“收費員”,收取的國際漫游費幾乎都交給了漫游地的電信運營商。歸根結底,降低國際漫游費還是要通過與海外電信運營商的談判來解決,因為定價權掌握在對方手里,但談判過程中的艱難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電信運營商依然積極與國外電信運營商談判,來降低國際漫游資費。
正解:漫游費絕大部分被國外電信運營商收走,國內電信運營商“代人受過”。
第三波質疑:“流量不清零”不到位?正解:門檻全球最低
2015年,三家電信運營商從10月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針對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客戶推出了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
但是這項服務推出后遭到質疑,認為電信運營商只是將流量的有效期從30天變為60天而已,而且一些“專家”宣稱國外電信運營商做到了流量不清零服務。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實際上,目前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三四家電信運營商向用戶提供流量不清零服務,比如美國的電信運營商AT&T、T-Mobile,日本的NTT DoCoMo等,而且設置了比較高的門檻。
AT&T作為美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在2015年初推出了Rollover Data業務,采用的也是“流量當月不清零”的做法,用戶未使用的流量將會自動滾入下個月進行使用,但是第三個月就不可以了。而且,AT&T的Rollover Data服務只限于其數據流量共享套餐的用戶使用,這些用戶數量僅占總量一半左右。
日本最大的移動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當月流量用不完可以順延兩個月,但這項服務僅針對5GB以上大流量包的客戶,且剩余流量不足1GB時不可滾存,并且在下個月時優先扣除本月套餐內的流量,然后再扣除上個月滾存下來的流量。
反觀國內電信運營商推出的“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并沒有設置門檻,只要是手機上網按流量計費的月套餐客戶都可以享受。
正解: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家電信運營商推“流量不清零”服務,且門檻較高,國內電信運營商“流量當月不清零”服務實屬領先。
第四波質疑:晚上“偷”流量?正解:病毒誤操作是“真兇”
“在國外拔掉手機卡,國內電信運營商還在偷流量”、“佛山一女用戶3小時用掉23GB流量”,“武漢一女子,一夜間用掉流量50GB”,“一覺醒來,南京男子Wlan流量跑了1700GB”……今年下半年,電信運營商“偷流量”的事件不時傳出,但經過詳細調查,這些新聞被證明是“烏龍”事件,電信運營商成了“背鍋俠”:3小時跑掉23GB流量是因為用戶手機中安裝的一款高清兒童視聽App在重復大量下載文件;一夜用掉50GB流量是由于手機開通了“個人熱點”功能,并進行了大量下載。
在這些事件中,電信運營商的確是有責任的,比如在用戶手機產生異常大流量時“封頂”措施沒有起到作用,但說電信運營商偷流量并無道理。電信運營商的通信計費和測量是龐大且嚴密的系統,不可能為了“偷”用戶一點流量耗費大量的經濟成本去更改整個系統和設備,更不可能冒著如此大的信用風險。
那用戶為何屢屢碰到異常流量情況的出現呢?首先,相比2G/3G網絡,4G網速快了數十倍,同樣長的時間段內,4G網絡下消耗的流量自然更多; 其次,現在有很多惡意軟件、手機病毒、應用程序Bug,它們會偷取用戶的手機流量,通過應用分發、廣告點擊等途徑牟利。
正解:屢屢發生的“烏龍”事件證明,用戶不當使用習慣、手機病毒、App Bug是大量流量被“偷”的罪魁禍首。
記者觀察
面對質疑,要有“一塊鋼板藝術之旅”的思維
聽到外界這么多的批評聲、質疑聲,看到外界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待自己,很多電信運營商人士感到委屈、不解。說電信運營商國際漫游費暴利、壟斷暴利,可很多基層員工的工資待遇十幾年都沒變過!說電信運營商不樂意提升網速,難道沒有看到上海等城市電信運營商連續多次免費大提速嗎?
很多外界對電信運營商質疑是偏頗的,甚至將運營商應承擔的責任放大了無數倍。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電信運營商不擅于與外界交流。
有好的服務,卻不擅于向用戶傳達;碰到危機事件,往往又退縮防守,不會及時主動澄清。久而久之,用戶只記得電信運營商的“壞”而不記得電信運營商的“好”。
電信運營商真該向互聯網企業學習。2014年,奧氏體304不銹鋼這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專業名詞,因小米4手機的發布而意外走紅,“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成為大眾話題的中心。雖然很快媒體就報道,奧氏體304不銹鋼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將它最大程度地傳遞給用戶,讓用戶知道了小米4的“好”。
互聯網時代,不提倡“深藏不露”,這只會帶來誤解,電信運營商需要活潑一點、大膽一點。好的措施就要說三遍!不,說三十遍!
此外,國家相關部委應該為電信運營商松松綁,讓電信運營商更有精力、能力去為用戶提供更好服務。提速降費會讓電信運營商的收入和利潤受到負面影響,但電信運營商要完成的業績指標又年年攀升。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在此大背景下,很多時候,運營商為了完成壓在肩上的任務指標,提供的服務走形,只會讓自己的輿論環境雪上加霜。
【電信運營商 危機二 降薪陰影:骨干流失 觀念難改 體制難破】
IT時報記者 章蔚瑋
2015年1月1日,《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正式實施。改革首批對象包括了中國移動在內的72家央企負責人。方案實施一年以來,電信運營商降薪大幕已拉開。對于正處于轉型期的電信運營商而言,降薪的實施勢必引發一批管理人才的流失,面對人才與發展之間的失衡,在當前體制下,電信運營商很難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系統化降薪 中國移動是重災區
“就在這兩天,我身邊有兩個經理離職了。”一位浙江移動市場部負責人感嘆,今年年內,公司十崗以上的管理人員工資一直在悄悄下調。除了拿到手的工資外,以往豐厚的“福利”也都被直接清零,而“福利”的比重往往能達到日常收入的1/3。上述這位人士表示,“現在跳槽至民營企業,應該比移動的收入高。”
根據年初發布的《改革方案》,央企高管薪酬采用差異化薪酬管控辦法,重點對行政任命的央企高管人員以及部分壟斷性的高收入行業央企負責人薪酬水平實行“限高”。改革后的央企負責人薪酬結構將從基本年薪加績效改為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加任期激勵收入,總收入不超過在職員工平均工資的7~8倍,以抑制央企高管獲得畸高薪酬,縮小內部分配差距,同時,央企基層員工薪酬增長幅度要超過高管薪酬增幅。
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被明確列入了首批改革名單。對此,中國移動新聞發言人曾表示,他們將積極支持薪酬改革,完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據中國移動在數月后發布的集團公司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中國移動二級正以上干部年薪將降50%,各省公司班子成員降40%,處長一級管理人員降20%。幅度之大、范圍之廣受到外界普遍關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表示,尚未接到明確通知,但降薪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2月,中國移動率先裁剪“福利”。據移動下發的文件,職工的交通費、通信費、差旅費等相繼取消,其中僅交通費的取消,就使得員工實際收入下降10%以上,最高可達到36.21%。另外,中國移動還將員工公務通信費用調整為每月350元以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移動員工(包括正式員工和派遣工)數達到57萬,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員工總數在150萬左右,一旦對副處級以上干部實施降薪,無疑將是一筆可觀數字。
電信運營商內部收入結構一直備受詬病,“真正的壟斷高薪主要是管理層和技術層,具有一定領導職務的員工。”近日,C114通信論壇上發布了一份《電信運營商后臺員工月薪調查結果》報告中,電信運營商后端員工中收入低于2000元的超過39%,而月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比重占到38%,也就是說,低于4000元收入的后端員工占比超過了70%以上。
根據《改革方案》,電信運營商基層員工的收入有望增加。那么,降薪是否真的有助于提升基層員工的收入水平?答案并不確定。根據《IT時報》記者對浙江、湖南、廣州、上海等地的移動、聯通和電信基層員工的隨機采訪結果看,截至12月21日,受訪中80%的基層員工收入沒有明顯增長。一位湖南移動的2級崗員工表示,只是從當地新聞中獲悉,移動內部1-5崗的基層員工收入今年會有上漲,但具體如何實施還未收到公司內部的公告。更多員工吐槽的卻是收入下滑,“今年年底,除了工資外,什么都沒有。”
體制難改 轉身困難
今年年初至今,電信運營商的離職潮就從未停止過。
最近,中國移動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和忠被爆離職,稱其可能加盟電視劇制作和發行機構華策影視集團。咪咕文化集團是中國移動集團旗下的新媒體公司,自今年創立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移動尋求數字化服務轉型發展中的唯一出路,咪咕數字傳媒是其子公司之一,主攻手機閱讀。
戴和忠并不是第一個出走移動管理層。2014年12月,中國移動香港公司董事長林正輝離職,就任中信國際電訊公司執行董事和行政總裁;2015年年初,中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市場部副總經理徐剛、互聯網公司(籌建 )業務一部總經理杭國強相繼辭職,原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籌建)業務二部總經理、現任廣州移動市場部副總經理白琳也被傳即將離職。他們在中移動發展進程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而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中,他們選擇走向當下炙手可熱的機器人產業、互聯網娛樂、風投以及手機生產制造產業。
生于上世紀70年代,在地方公司位于處級、副總、項目經理等職位的移動員工成為主要的流失群體。據《IT時報》記者了解,這一人群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流轉的方向,已經從通信業內部轉向互聯網公司。一批曾專注于通信行業的獵頭咨詢公司也紛紛跨界互聯網行業,一位獵頭告訴記者,除了華為、中興,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公司也對電信運營商人士伸出了橄欖枝,跳槽的數量成倍增加,以往積累的通信技術以及人脈關系都為這些通信人加了不少分。
有人認為降薪潮帶動了離職潮,但實際情況應該更加復雜。至少在離職的員工看來,降薪并非是最主要的原因。今年7月,中國移動集團在小湯山召開總經理半年會,時任董事長的奚國華在大會講話時表示,咪咕文化必須采用市場化機制,移動要給咪咕營造適合移動互聯網公司特點的小環境、小氣候。但隨后有媒體指出,所謂的“小環境、小氣候”并未實現,所期待的創新依然受累于中國移動的體制包袱、內部異見和政策的反復,被認為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轉型重要出路的咪咕公司距離真正的互聯網化、市場化、去行政化的獨立運作仍有很大距離。
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策除了給戴和忠開出高出咪咕數媒數倍的年薪外,還承諾提供更多的企業運營自主權,比如薪酬權、用人權、投資權,乃至明確的上市計劃。“國企內部的體制還是太局限,創新力和開闊速度顯然不能與當下的市場相競爭。” 一位從華東地區某電信運營商跳槽至外企的人士表示了同感。在這位離職前已升至中層的前電信運營商人士看來,在國企時間待得越長越舒服,業務熟悉、環境熟悉、收入也穩定,但對于年輕員工而言,這樣的體制缺乏危機感。面對更真實的市場挑戰,他選擇了離開。這位離職員工表示,“雖然看起來薪水比原來至少翻一番,但工作強度也是成倍增長。”
一方面是央企固有的體制基因短期無法改變,另一方面是外部互聯網公司快速發展帶來的市場化機制誘惑,相比較降薪帶來的影響,體制影響更加根深蒂固。
深度閱讀
“以權力為中心”的觀念必須改變
“今年下半年以來,圍繞通信資費、員工降薪、國企壟斷等一系列話題,電信運營商可謂內外交困,經受了巨大壓力。”作為國內著名戰略人力資源專家、知行韜略咨詢公司董事長沈小濱認為,在未來一定時間內,這樣的輿論和產業環境可能都將成為新常態。
蕭良(化名)曾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從2013年開始研究互聯網浪潮下的電信運營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在他看來,電信運營商一直在尋找適合跨界競爭需要的人力資源,但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電信運營商雖然始終在互聯網世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卻也顯得格格不入,受制于KPI指標等體制束縛,電信運營商在人的問題上尚未看到令人樂觀的關鍵性改革舉措。
“電信運營商如何看待自己的員工,是看成資源,還是資本或資產?這三者其實是層層遞進的關系,而事實情況是,目前電信運營商還只將員工看作資源。”如果將員工看成資產,那么電信運營商要做的不僅僅是發揮他們的價值,還要通過運作讓人力資產增值、升值。在蕭良看來,盡管目前針對企業內部機制電信運營商正在不遺余力地改革,例如承包、后端支撐前端、激發內部活力等等,但電信運營商仍缺乏革命性、顛覆性的改革措施,歸根結底觀念還是沒變。
KPI考核一直是電信運營商基層員工怨聲載道的老話題,一個基層客戶經理身背數十個甚至上百個KPI指標“負重前進”,重壓之下談何激情、活力。沈小濱分析,這種“學究型”的KPI制度不但沒有激勵員工,反而倒過來打擊了員工的積極性,一些電信運營商管理層明明看到了問題,但卻不敢對現有的績效制度動刀,“一些領導已經到了不敢輕易簽字的地步,不敢碰、不敢擔當,常常簡單保守地延續過去已有的管理制度和模式。KPI是為企業戰略服務的,但可惜沒有人站出來改革擔當。”
業績背后是團隊,團隊背后是領導,電信運營商必須改變過去簡單粗暴甚至略帶官僚的傳統管理方式。那么變革應該從何開始?沈小濱說,電信運營商應該堅持“對外以客戶為中心,對內以團隊為中心”,從思想轉變影響管理行為,直至實現轉型目標,“從目前來看,電信運營商的內部管理仍然難逃以權力為中心的影子,電信運營商的一切轉型舉措想落地,人的思想觀念必須先轉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電信運營商希望轉型成“輕資產、重服務”的模式,但目前仍無法擺脫“重資產、重服務”的現狀,帶來的后果則是發展負重太多,難以提速。根據蕭良觀察,近年來電信運營商人員增速依然較快,但結構并不合理,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每個企業都將橫跨若干個行業,無法簡單區隔,電信運營商也不例外。蕭良建議,電信運營商應該更關注前端營銷人才的重要性,這部分人力資源具備更高的靈活性,是可以橫向貫穿電信運營商多個業務形態的,這將是電信運營商在面對降薪和人員出逃壓力時著重培養的人才隊伍。
【電信運營商 危機三 民營寬帶和虛商的隱形夾擊】
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對于中國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而言,無論是固網寬帶,還是移動業務,2015年都是民資全力進擊的一年,盡管對通信市場的實際影響還不明顯,但從這些民資企業身上散發出的創新力、執行力和沖勁,都開始倒逼電信運營商加快轉型和創新的步伐。
*固網壓力:民營寬帶的進擊
根據工信部去年底發布的《試點方案》,今年3月1日起,民營企業可以申請寬帶運營商牌照,首批試點城市包括哈爾濱、上海、南京等17個城市。6月,蘇寧云商、長城寬帶和網宿科技三家民營企業首批獲得牌照。短短半年內,數十家公司在全國各地獲得近百張牌照,“還有幾家正在走最后的流程,到年底,應該會有超過百張牌照發出。”鄒學勇透露。
駐地網“轉正”
民資進入寬帶市場,是國家自上而下推動“寬帶中國”的必然戰略。此前寬帶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掌握在傳統電信運營商、駐地網運營商以及無數ISP(增值服務提供商)手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0000多家小型寬帶服務商。《試點方案》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寬帶市場,并為此發放牌照,一方面為了給中國高速寬帶建設獲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過牌照規范此前的“假寬帶亂象”。
從目前已經獲得牌照的名單中來看,不少原先駐地網運營商或ISP第一批獲得通過。長城寬帶是國內最大的寬帶網駐地運營商,盡管在國內多個城市經營多年,但駐地網畢竟只能以居民小區或者寫字樓為單位,開展駐地網內的網絡出租出售,但并不能將這樣的服務拓展到城域網范圍內。
近幾年來,隨著寬帶市場的發展,長城寬帶逐漸擴展自己的“地盤“,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骨干網之外另建自己的城域網,但在政策上,始終屬于灰色地帶。民營寬帶牌照的發放,意味著寬帶建設在城域網范圍內開放,長寬等駐地網運營商也因此得以“轉正”。
內容運營商的殺入
對民營寬帶牌照感興趣的,除了長城寬帶這樣的寬帶運營商,還有蘇寧云商、網宿科技等互聯網起家的新型運營商,鄒學勇將它們稱之為“內容運營商”。12月5日,網宿科技宣布與上海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次合作,正是在南京、天津、太原等多地拿下寬帶牌照的網宿科技重點打造“社區云”落地的一個重要舉措。
網宿科技提出的社區云可以將CDN節點建設在自己的城域網中,縮短與用戶的距離,如果能將用戶所需內容,尤其是耗費流量的高清視頻、游戲等內容都下沉到網宿的網絡中,那么網宿寬帶用戶訪問這些內容的速度將成倍提升。
鄒學勇認為,此類從內容端殺入的民營寬帶商的殺傷力要高于傳統管道類運營商,“提速降費戰略意味著,管道運營商要提高網絡投入,降低寬帶的價格,這勢必會擠壓管道商的利潤空間,從長遠來看,寬帶增值服務帶來的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移動市場:虛擬運營商的創新
經過兩年的試點,42家虛擬運營商即將交出答卷。根據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統計的數據,截止到2015年底,中國虛擬運營商的用戶規模為1800萬,與兩年前發牌時預估的2000萬用戶數相比,基本達標。
對于傳統運營商來說,盡管試點期的虛擬運營商并未在營收上帶來太大威脅,但積極尋找創新模式和嘗鮮新技術、并具有一定實力的虛擬運營商,未必不是未來的對手。
虛擬運營商的二八分化
在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十個月后,小米虛擬運營商業務忽然啟動。2015年10月,互聯網思維運作下的“小米移動”推出電話卡產品,“任我行”和“吃到飽”兩種電話卡產品,電話、短信和上網資費低至0.1元,而且免月租費,用多少付多少。
如果以為這就是小米移動的目的,以低價賣卡吸引自己的通信用戶,恐怕低估了小米的野心。截止到2015年10月,小米在手機、電視、智能家居上全面布局,通過投資的方式入股了39家公司,有1.5億聯網激活用戶,如果再將這些用戶的電話業務收歸旗下,在更深層次的服務體系和用戶價值上,小米無疑將走得更遠。
“虛擬運營商對于通信產業的作用,并不僅僅在于打破通信套餐的壟斷,而在于通過更多的內容創新和服務,倒逼傳統運營商轉型。”鄒學勇認為。
在兩年的試點中,虛擬運營商并未如預想中一樣,對傳統運營商帶來實質性威脅。根據鄒學勇提供的數據,42家虛商中,只有前十名虛商有明確的業務發展,1800萬用戶也基本都屬于它們,其中僅蝸牛移動、分享通信、遠特通信三強就發展了1000萬戶。但隨著2016年正式牌照的全面放開,虛擬運營商的二八規律也將逐漸顯現。互聯網公司所擁有的巨大用戶潛力已經顯現。
作為目前用戶發展最好的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的秘訣是通信游戲一體化,通過游戲這個最成熟的后向收費產品,將產品、內容、渠道、運營進行深入融合,打造最會賣內容的虛擬運營商,目前蝸牛移動的用戶數是400萬,而明年的目標是2000萬。分享通信則走的是差異化路線,它面向企業用戶,針對集團公司員工定制服務,ARPU值高達97元,而上半年中國移動的ARPU值才只有62元。
鄒學勇預測,虛擬運營商將迎來高速發展期,3~5年后,預計將占領8%~10%左右的移動市場份額,用戶數將達到8000萬。
嘗鮮新技術尋找新藍海
對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渴望,使虛擬運營商有著遠比傳統運營商敏銳的嗅覺,而這種嗅覺,很有可能讓虛擬運營商在某些特定領域提前布局,進而搶食蛋糕。
8月13日,雷軍在小米MIUI7的發布會上,推出了“小米漫游”。所謂小米漫游,是指小米手機用戶出國時,不再需要使用三大運營商的國際漫游服務,而是自動選擇當地電信運營商網絡,由此節約高額的國際漫游費。
“對我們的國際漫游業務,肯定會有沖擊。”一名電信運營商國際漫游業務的負責人士對記者表示。
另一種新的技術,也被中國的虛擬運營商所關注。飽受三大運營商批零倒掛掣肘的中國虛擬運營商,希望通過將免費Wi-Fi和蜂窩網絡(3G、4G)融合組網,大幅降低了手機資費,甚至可以免費使用,用戶量因此獲得快速增長。這樣一來,虛擬運營商將在與傳統運營商競爭時更有底氣。
據記者了解,分享通信等國內虛擬運營商已經在對此組網方案進行測試。
記者觀察
通信“小弟們”的逆襲
國家一直推動的民間資本進入通信領域,在這兩年間獲得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2015年,虛擬運營商和民營寬帶商先后開始試點,讓三大運營商開始直面民企的挑戰。但在最初的緊張之后,運營商們似乎放下心來,這些通信行業的“小弟們”,好像很難徹底撼動自己目前的地位。
的確如此嗎?事實上,寬帶的市場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在某地的寬帶市場中,新增市場的50%以上被鵬博士拿下,而電信、聯通傳統運營商只能靠不斷降價維系客戶。而網宿科技所走的內容運營商之路,對電信運營商的沖擊將更大。一旦其形成自己的城域網,用戶相當于在一個足夠大的局域網中獲得自己所需的內容,而通過增值內容獲得的收益足夠大后,“免費寬帶”并非不可能。這種在移動互聯網中常見的免費甚至補貼模式,將對以管道為生的傳統運營商帶來更為致命的沖擊。
移動業務的虛擬運營商盡管沒能在盈利上有令人滿意的答卷,但在業務創新上的能力不容小覷。無月租、流量不清零的資費模式,雖然簡單,但卻直擊用戶痛點,并倒逼電信運營商不得不跟隨,而來自互聯網公司、家電企業、服裝領域等不同行業的虛擬運營商,在物聯網、Wi-Fi連接等領域的創新模式,將推動整個產業格局創新,從而蠶食運營商所寄予厚望的新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