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運營商在進行艱苦的轉型,擁抱互聯網。但是,從央視的曝光來看,不禁要產生疑問,運營商從互聯網思維中學到了什么?
運營商的事情其實已是老生常談了,每個人都離不開他們,對他們的不滿又是實實在在。不過,大部分時候,用戶都是悶不做聲。即便央視把移動未經同意開通業務、亂收費等現象曝光,用戶基本也只是發兩句牢騷,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依舊花著冤枉錢,享受著糟糕的服務。
近兩年,移動互聯網大潮如火如荼,特別是OTT的強勢,搶了運營商的風頭。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運營商在進行艱苦的轉型,擁抱互聯網。但是,從央視的曝光來看,不禁要產生疑問,運營商從互聯網思維中學到了什么?
為何依然不顧用戶體驗?
以4G業務為例,小鯨在走訪時發現,在拓展4G用戶中,移動有這樣的做法,所有用戶補辦的新卡均默認是4G電話卡。如果用戶不詢問,業務人員通常不會提醒用戶是4G卡。有用戶在網上反映,但由于不知情,沒有辦理4G業務,剛玩了一天就收到了欠費的提醒。這種方式顯然是破壞用戶體驗,首先,這一方式粗暴地讓用戶將電話卡升級成為4G,不給用戶自主選擇的權利。其次,沒有主動提醒用戶,間接造成用戶損失。
同樣,在央視的報道中,移動客服曾這樣解釋:“短信內容已經明確說明了,您要不參與的話可以回復否的,您沒有回復否的話就代表您同意了。”一時讓用戶十分憤慨。一系列的做法,不但沒改善用戶體驗,反而破壞用戶的感受,何談互聯網轉型?
市場導向何在?
互聯網公司最大的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能夠擊中用戶的痛點。因為只有兩家競爭者,運營商顧慮較少,客觀上導致了缺少對產品的改進,產品脫離市場。無論是短信,還是雞肋的彩信,無論是漫游費還是長途費用,包括此次被報道的增值業務,這些都表明,運營商的思路依然以用戶的通訊費用為核心,而不是以用戶的痛點為導向。所以,短信被微信沖擊地體無完膚;微信電話本讓運營商無比緊張;閱讀包、視頻包、娛樂包、手機電視等增值業務幾乎沒有用戶使用。而目前,流量基本成為運營商的命脈,運營商依然為了短期的利益,選擇收取相對高昂的費用,在WiFi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流量早晚也會成為犧牲品。
從央視的報道來看,所有人都是在對上級負責而非對市場負責。運營商內部考核仍然以KPI為導向,既沒有適銷對路的產品,又設置KPI來要求員工,所以出現了員工未經同意為用戶亂開通業務的現象。不以市場為導向,互聯網轉型將走向何方?
真的互聯網化了嗎?
實際上,飛信原本是移動的一個有益嘗試,但飛信沒有走向移動端,最終沒能發展起來。直到現在,三大運營商依然沒有互聯網化。《互聯網周刊》對外發布《2014年中國APP排行榜》榜單中,三大運營商的APP排名均未進入前50。此外,三大運營商籌建的民營公司,高管依然來自于運營商自家,違背了互聯網開放的精神。
評價: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運營商的短信和通訊業務被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也是咎由自取,用戶的確離不開運營商,但這種粘性是被迫的,一旦互聯網有可替代的產品出現,用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新產品。
運營商片面注重KPI,忽視用戶體驗的做法,正在一步步消耗自己的積累,從運營商那里,看到的分明是年老色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