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多年以來,中國的通信市場都被國有資本為主的幾家運營商獨占,這也引發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牢騷,面對動輒日賺三億的誘人財報,民間資本展現了各種羨慕忌妒恨。
因此,當虛擬運營商姍姍來遲的時候,各路民營企業資本可說是趨之若鶩,如今就已經批復25家,據說后面還有數百家企業虎視眈眈。仿佛,只要牌照拿到,鈴聲一響,黃金萬兩,社會各界群情激奮。
三家習慣了互相斗毆的基礎運營商也頓時感覺狼真的來了,甚至有點茫然不知所措。
1、運營商們對這些虛擬運營商在其本行中所展示出的咄咄逼人營銷戰法有些膽怯與惶恐,生怕他們將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快速引入通信運營,給基礎運營商的收入致命一擊;
2、虛擬運營商的牌照不斷發放,一時也鬧不清楚上面到底是啥意思,對待通信市場的國有化政策有無根本性的改變,基礎運營商是要被混在臟水里潑出去的孩子嗎?
3、三國演義的市場中目標明確、對手熟悉、套路相似,而對虛擬運營商們的招數心中無底,導致應對困難;
4、這些虛擬運營商與基礎運營商之間有錯綜復雜的關系,很多是以前各運營商非常倚重的渠道商或合作伙伴,現在要轉換身份有些難以接受,還有,虛擬運營商與基礎運營商是簽約合作,導致交叉合作多向聯合,亦敵亦友,關系不好協調。
不過,經歷了大半年的虛擬運營高潮之后,現在很多高調的宣傳連輿論都不再興奮,虛擬運營商們開始從基礎運營商的第一關注視野中消失,又重新將算計另外兩家當成了首要任務。
基礎運營商們現在已經開始氣定神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虛擬運營商們的表現實在不足以被重視。
1、放號規模不值一提,不管是媒體報道的二三十萬,還是最新數字的四五十萬,都只是中國通信十億客戶的滄海一粟。
如果我們要探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是虛擬運營商們對中國通信市場的發展難度估計不足,中國的通信市場本來就已經到了超級飽和階段,新增用戶十分艱難,三家基礎運營商橫掃過無數次的客戶群體并不那么容易被遷移,而三家基礎運營商多年來采取的各種客戶保有手段也同樣對虛擬運營商的客戶爭奪發揮了巨大壁壘作用。
其次,虛擬運營商們用心并不專,也不太賣力,至今還有多數的虛擬運營商連通信運營的基本準備都未完成,更沒有進行市場放號,這也造成了整個市場雷聲大卻雨點小。
2、虛擬運營商們的出招平淡無奇,沒有一家超出想象,所有的營銷策略與方法都跳不出基礎運營商的手掌心,三家基礎運營商們的應對輕車熟路。
在虛擬運營商們看來,三家基礎運營商的壟斷早已經是天怒人怨,看看媒體上的罵聲和海量的用戶投訴數,所以,虛擬運營商在入市之前曾經信心十足的要依靠服務品質來吸引用戶。結果,原來自以為服務優勢明顯的虛擬運營商,在進行通信運營商的時候猛然發現,用戶的心變了,自己原來可以打10分的服務在通信行業卻連3分都拿不到,虛擬運營商原來搭建的服務體系和執行的服務標準根本無法了基礎運營商競爭,而要提高到相應的水平,就如同讓一家小鋼廠上一套世界最先進的環保設施,還不如關門合算。
至于價格優勢,現在連虛擬運營商自己都不敢說了,基礎運營商們的降價能力是虛擬運營商無法模仿的,價格的倒掛已經讓虛擬運營商淡出了用戶選擇的視野。
3、直到今天,虛擬運營商們還在和基礎運營商糾結轉售價格聯動的問題,這幾乎是商業合作中的笑話,也可見虛擬運營商們的合作地位與心態。
作為轉售企業,批發價和零售價的差值應該是其利潤的最主要來源,怎么可能會存在倒掛?虛擬運營商都不是商場中的新手,在原來的各自領域都是久經商場的老手,在與基礎運營商談判價格的時候,就沒有想到會出現基礎運營商的降價情況?按照中國通信市場的慣例,三家運營商的標準資費每年都有20%左右的降幅,這種情況虛擬運營商不可能不知道,怎會簽訂固定價格的轉售協議?
如果真的簽訂了這樣的喪權辱國的協議,那參與商業談判的人就應該被追究責任。或者,虛擬運營商們明知這樣的固定價格協議不可行,但為了拿到牌照并獲得其他方面的優惠,而故意裝傻,當初就想好了利用輿論將來逼基礎運營商就范而已。當然,還有一種可能,虛擬運營商曾經根本就沒有想通過批零差價來賺錢,只是現在依靠其他的賺不到錢了,重新回來想起價格戰的好處了。以這樣的商業狀態,要想讓基礎運營商傷筋動骨,幾乎不可能。
虛擬運營商們從原來的洶涌而來變成了現在的風平浪靜,而基礎運營商們卻已經幾乎摸透了虛擬運營商的底牌,在惶惶不可終日之后逐漸淡定起來,甚至可以用一笑置之來坦然面對。這樣的虛擬運營,有什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