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流量清零”成為日前消費者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指出,“流量清零”是典型的霸王條款。
“流量清零”讓人糾結,已經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的話題。此前不久,廣東移動的總經理表示,流量套餐到月底清零的做法是一個國際慣例的問題,還提出了“肯德基套餐雞腿”的比喻,遭到了猛烈炮轟,足見運營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差距有多大。
然而,對于“流量清零”的問題,法律專家的觀點也在打架,劉俊海教授認為是典型的霸王條款,又有人認為,“流量本身是在事先通知的前提下提供的具有優惠性的服務套餐,不構成不公平因素,不屬于霸王條款。”事實上,曾經發生過律師狀告運營商的案例,法院宣判駁回了訴訟請求。
消費者、運營商、法律專家和法院,面對“流量清零”如此不同的表現,看起來又都各有自己的依據,似乎不可能有解,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移動互聯終端日益普及,運營商提供了許多服務產品,把指尖上的沖浪變成了現實,用戶從中獲得了太多的便利和快感。不過,每個月用不完的流量,運營商要清零,超過的部分,運營商要收取額外的費用,據報道說,4G用戶稍有不慎可能就損失了一套房子,消費者感覺真是傷不起。
況且,移動互聯的服務幾乎只能從一而終,更無奈的是,想換一家也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硬著頭皮跟一家運營商渾渾噩噩地過下去,那就只好忍受著它的翻手為云和覆手為雨,用戶心里的不爽與誰人說?
正如中消協律師團團長、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邱寶昌指出的,“既然有消費者提出質疑,經營者就應該深思,所謂‘得消費者才能得天下’,公平對待消費者才能贏得人心。”說到底,運營商的“流量清零”做法觸動了消費者的神經,別再稀里糊涂繼續鴕鳥般地視而不見。
當移動互聯消費成為民眾生活中的一個部分,那么,這個產業的發展才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然而,在現實中不管用戶對運營商有多少不滿,跟它撒嬌、撒潑,乃至于告上法庭,都達不到目的,最后只能由用戶自己來化解怨氣,運營商是不是也該仔細掂量掂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