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新科技通過相互推動融合創新,助力政府治理和城市服務智能化。利用大數據智能調控早晚高峰的信號燈,實現精準治堵;通過新技術精確定位偽基站,預防電信詐騙;運用物聯網遠程處理交通事故、電梯故障……不斷迭代更新的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治理的多個場景,并且向城市服務的各個方面加速滲透。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下,互聯網大數據儼然成為了“新引擎”。大數據深刻改變了基層政府的社會治理模式,過去的被動治理變成了主動治理,靜態治理轉變為動態治理,這也為做好網絡時代的群眾工作提供了無限可能。在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徐志發看來,“新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城市擁有更合理的規劃、更高效的物流、更便捷的交通、更清新的空氣,從而構建一個更智慧的城市。”
如何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社會治理的“最大增量”,南京較早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作為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成果,智慧南京中心實現了資源共享、協同管理與聚合應用。通過持續建設,該中心已經成為南京市民生服務與政務應用集中匯聚的中心,南京市基礎信息資源集中交換的中心。而在區級層面,玄武區的社會治理一體化云平臺,以警情、輿情、社情、地情為基礎的社會穩定指數信息系統,已經成為玄武區實現社會治理智能化和大數據化的“最強大腦”。當日的峰會上,社會治理大數據實驗室也正式在南京落地。
不過,互聯網大數據,最終只是社會治理的工具,它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關鍵還是看人。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謝國明在峰會上提出了三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數據是冷冰冰的,但社會治理需要溫情;數據只講關聯不講因果,但社會治理中因果關系尤為重要;從數據的沙漠里淘出真金需要人類的智慧,即便淘出真金,是心動還是行動,更或者不動,還是取決于人,“這三個問題處理不好,互聯網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不僅可能一無是處,更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