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城市數據建設的跟進,大數據對于城市管理發展的影響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挖掘“數據金礦”幫助城市發展決策管理。
然而,大數據的成熟應用尚需時日,期盼深度利用大數據的城市還要下一盤謀劃長遠的棋——
大數據能夠為城市帶來什么?“實現部門、區域、行業間的數據開放融合、共建共享,構建發展決策、問題診斷、產品研發等支持系統,就能拓展城市民生監測評估、城市管理危機預警的應用。”在日前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傳媒集團指導,《經濟》雜志社、北京建誼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經濟決策研討會上,北京建誼集團董事長張鳴如是說。
“大數據的應用和研究,事關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大數據研究實驗室主任江青在研討會上的話代表了專家們的意見。他們認為,發展和應用好城市經濟各類大數據,是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于提高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群眾需求,促進培育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城市運行和經濟發展中,大數據被視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智慧大腦”。正如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所說,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大數據能夠幫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進一步改進惠民服務。
然而,大數據究竟能給城市決策者們帶來什么?變化又從何而來?
支撐決策的“橡皮泥”
今年5月,上海長寧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了兩家非法加工出售河豚的餐廳,線索來自消費者在大眾點評網上的“吐槽”,通過與互聯網平臺聯手展開的數據共享,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已經查處“下架”了區內700多家餐飲單位。“這就是利用了來自互聯網平臺龐大的數據,我們制定了一份餐飲企業食品安全負面評論關鍵詞搜索清單,對消費者的評價中含有‘河豚’‘腹瀉’‘臟亂差’等關鍵詞的餐廳進行實地排查。”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賴樹生這樣介紹。
這正是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城市的管理和運營需要科學決策,涓滴匯流而來的數據,正在成為城市管理者的有效參考。市政、警務、消防、交通、通信、商業被融合打通,匯集在統一的大數據平臺上,并在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后,形成智慧應用。同方智慧城市產業總工程師李小華用“橡皮泥”來形容大數據的作用:“在保持材質不變、顏色不變、整體性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根據不同部門的決策需求和目標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結果,就像是小朋友玩的橡皮泥一樣,這就是大數據能夠提供的柔性變換。”
“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清洗和梳理分析,最終得到的是能夠匯集各類活動的全部信息,作出相對全面、客觀和及時的評價。這是以往抽樣調查做不到的。”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寇綱告訴記者,“拿對城市經濟運行分析來說,包括每個企業的用水用電、稅收社保、電商社交等等,這些數據都可以打通進行分析,從而對某個行業的運行情況作出評價”。
大數據對城市決策的支撐能力,既來自于技術發展,更來自于城市“頂層設計”的跟進。大數據服務商東方通副總裁李曉鋼坦言:“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政府手中的數據來源變多了,另一方面,各個城市都在做大數據中心,匯集數據的能力變強了。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成立了大數據辦,政府所有數據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開發權和服務權都由大數據辦統一管理,這是在數據共享上大的機制突破,讓各部門的數據資源不再是一個個‘孤島’。在技術上則是數據運算支撐能力的提升,以前一個數據庫處理1億條數據都很慢,現在可以輕易地支撐幾十億條數據的處理。通過這些,營造一個宏觀、中觀、微觀結合的數據大環境,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著眼長遠的“一盤棋”
“盡管我國目前正在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途徑來推動大數據發展,但大數據核心技術要在5到10年后才能真正成型,大數據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也要在2到3年后才能呈現出顯著的效果。”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這樣告訴記者,“這意味著我們真正‘摘果子’還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專家們看來,盡管大數據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決策將起到越來越多的指導作用,但采用新技術,城市管理者依然要有充分的耐心,放眼長遠下好這盤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在城市管理中應用大數據,規劃要有前瞻性,要依照現有的數據預測未來城市的發展規模。其次,規劃要有全局性,要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不能只看到一個城市。更重要的是,規劃還要有權威性,一旦制定出來,就不能隨意更改。”
之所以強調要有耐心,是由于從目前來看,應用大數據,突破“瓶頸”依然需要時間,其中重點之一,就是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時如何建模。大數據服務商金電聯行CEO范曉忻說:“數據挖掘的建模非常繁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無法一蹴而就。目前有了數據只是第一步,尋找數據維度之間的相關性,總結規律,需要經歷很長時間,還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算法模型,同時適應新數據的涌入,發展大數據沒有捷徑,需要一磚一瓦累積起來。”
李曉鋼則舉出了生動的例子:“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用電量和GDP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在杭州,發現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杭州以旅游業為重點,很少用電,但在無錫,用電情況和GDP之間的相關性就有96%以上。每個地區的經濟特點、發展規律和產業結構都不一樣,只能拿本地數據和當地環境進行擬合。”他還認為,現在大數據應用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同專業的專家聚在一起,語境并不統一。“比如搞計算機出身的,想象重點是每秒要處理多少數據量,用什么支撐手段;但來了個經濟學家,就說這個指標定義有問題,應該按什么方式來定;做數據交換領域的,就要看需要的數據政府部門到底有沒有,質量怎么樣。大家的重點不同,在項目管理和工程管理中就會帶來困難。”
而在技術應用之外,大數據要想持續健康發展,也依然需要產業化和生態鏈的建設,比如建立數據交換和分享的機制。李曉鋼坦言,目前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建設大數據交易市場,但現階段依然缺乏可供交易的產品。“如果有足夠多的‘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自然會活躍起來,但現在的關鍵還是先要有數據服務商能夠拿出切實可用的數據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