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帶來的新機會背后,同樣有風險在暗流涌動。對于像互聯網金融這種新金融,在微觀和宏觀上都應該進行“審慎監管”原則
海量的大數據能幫助銀行建立新的信用評價模式嗎?新技術又會帶來什么樣的新風險?
5月14日,在“中國金融科技創新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等多位業界、學界嘉賓,分別從創新和監管的維度,探討類似大數據這樣的金融科技,給金融帶來的創新可能性和監管新難題。
楊再平首先表示,數據信息一直以來都是金融競爭的關鍵,但只有高質量的大數據才能成就新金融的發展。他指出所謂高質量的大數據要從三個維度去評判:一是去偽存真,區分真實數據和虛假數據;二是去粗存精,把握精準數據;三是在海量數據中發現規律。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類似大數據這樣的金融科技,早已經在傳統銀行中得到深入的應用,例如在風險的計量模型或者是互聯網平臺的設計上,同時給營銷獲客、金融產品的設計等方面已經帶來深遠的影響。
信用服務提供商金電聯行的副總裁艾小繽則從業界的角度,談到在實踐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向和前景。他提到,金電聯行創造的企業信用評價系統,基于來自國家部委、行業龍頭企業的數據,能夠量化判斷中小企業創造財富的能力。“數據本身不是資產,一定要把它跟應用場景聯系起來才能創造價值。”艾小繽說。
科技帶來的新機會背后,同樣有風險在暗流涌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風險,近期正在逐漸為更多人認識到。這個領域的重要特點就是技術的創新,同時也有很多技術風險,例如設備終端的安全風險、技術平臺的安全風險,以及網絡的安全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好的監管,會出現信息被盜取,甚至于資金安全受到侵害等問題。
連平強調說,對于像互聯網金融這種新金融,在微觀和宏觀上都應該進行“審慎監管”原則。
同時在圓桌討論上,曾剛也提到了他對于數據壟斷風險的擔憂。他表示,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壟斷數據的人可能會濫用這種優勢,進而放大、造成更大的信息不對稱。
此外,楊再平提到大數據技術的實際應用還未成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說,只有把大數據技術轉化成金融解決方案、批量金融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形成金融業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