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很高,獲得感很差”“局部亮點很多,整體乏善可陳”……說起這幾年紛紛上馬的智慧城市建設,無錫市民夏正杰這樣評價。
他告訴記者,智慧城市建設之初,媒體上宣傳的是可以通過PC及手機向市民提供部分政務服務、醫療健康、融合賬單、生活周邊、教育信息、智能出行等服務,但是許多功能因為數據不全或是更新太慢,使用起來并不順暢,似乎與現實生活脫節了。
“很多人對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著一種錯誤認識,認為‘智慧城市就是建云計算中心、超算中心、購買硬件、布設傳感器’,如果概念、內涵和定位不一致,必然會導致建設目標模糊和工作推進的低效。”河南省科協主席霍金花代表說。
據記者了解,以2012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啟動為標志,我國迅速進入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高潮期,無論政府還是市場都表現出極大熱情。近年來,北京、上海、寧波、深圳、無錫、武漢、昆明、成都等300多個城市都紛紛啟動建設“智慧城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省心、舒心。
“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目前還處于理念和概念階段,缺乏國家頂層設計,沒有形成一個固定成熟的模式。”霍金花說,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尚處于地方政府自發推進階段,很可能無法與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有效銜接。
一些地方政府認為,建設好了物聯網,智慧城市建設就完成了。霍金花調查發現,有30多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重點,80%以上的城市將物聯網列為主導產業,“一擁而上”勢頭明顯。
但是,在專家看來,在智慧城市建設,基礎是信息技術,數據整合和存儲才是關鍵,在建設中數據采集、使用或成為根本保障。
“我們實體的路是一條路,還有一條無形的路,無形的路就是把這個信息打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董事長鄭杰認為,治理交通擁堵、鐘擺效應等大城市病,借助大數據的力量是大勢所趨。
作為智慧城市專家,全國政協委員、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認為,在利用大數據建設智慧城市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快速全面獲取相關信息。但是,在信息獲取過程中,不同的開發商,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所以簡單的開放是不太可能的。
“好比一棟大樓,如果一下所有的門都打開了,就會亂套了,所以一定是要找到一把鑰匙或者說是方法路徑,在保證安全性的情況下,分步驟、有節奏的去實現開放。”
郭為告訴記者,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這樣的技術支撐不會變,都是服務市民。智慧城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信息惠民,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為此,霍金花建議,智慧城市建設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大數據技術與管理機制。建議政府機構、行業組織和大型企業建立專門的數據治理機構,統籌數據治理工作,進一步開放數據,發揮資源效益。同時,大力鼓勵和扶持基于大數據的創新創業,不斷催生數據技術創新,推動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