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大數據領域與傳統應用行業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中國通信學會近日在北京舉辦“2015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此次大會以“大數據+”為主題。
■解讀大數據行動綱要
將推動政府公信力和信用體系的建設
國家統計局信息服務中心大數據研究實驗室主任江青說,大數據行動綱要代表國家從頂層設計上推動大數據。
江青主要解讀了大數據行動綱要對智慧城市帶來的“四化”。她認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大數據,是大數據在城市的應用。綱要有利于智慧城市實現規劃科學化、管理動態化、治理精準化、管理服務高效化。
綱要還提出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的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數據重復打架,江青認為,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增強政府公信力,一是提升社會的信用體系,相對應的就是建設政府信息公用平臺和政府公信力的平臺。
■數據開放問題
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要率先開放原始的、可機讀的數據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普林科技董事長鄂維南認為現在大數據面臨的第一個瓶頸就是沒數據,數據孤島嚴重,不同部門數據存在在不同的地方。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我國數據的實體化和實體數據化還處在前期階段,還存在數據安全、數據所屬權、數據治理等各方面的問題。
西安未來國際信息公司執行總裁史晨昱提出了如何開放和開放哪些數據。他認為,應首要開放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的數據。政府應該建設開放平臺或者網站,以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資源的使用。開放網站是全球的普遍做法,包括美國、英國都采用這種做法。開放平臺應該建立在互聯網上,而非建立在電子政務網上。
其次,開放的數據應該是原始的,可機讀的數據。原始數據是沒有加工處理的數據,可機讀是指開放的數據要便于計算機處理加工。數據開放后,政府需要鼓勵企業和公眾,利用公共信息資源去開發信息產品,服務于社會公眾,服務于其他的企業客戶或者政府客戶。
■大數據推動社會共治
國家的治理從原來的政府主導,轉向政府、公民、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共治模式
張茉楠認為大數據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變革,更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
大數據改變了政府的角色、企業角色和社會公眾的角色,也使整個國家的治理從原來政府主導的治理,開始向政府、公民、企業、社會多元共治的新模式轉型。
張茉楠舉例說美國環境數據的開放,就是通過一個項目把美國各個州的環境治理數據向公眾開放,讓公眾更多地參與環境治理,由第三方負責監管。整個過程中是政府提出需求,提供服務,公眾積極參與,整個社會共同監督管理。
張茉楠認為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主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從原來的一家獨大、政府的獨治逐漸轉向多元共治。第二,由原來較多的封閉結構向開放型的治理結構轉型。特別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發展之下,原來公眾和政府之間的信息差、知識差已經逐步扁平化。第三,由權力決策機制轉向公共決策機制。
■數據交易市場
數據產品交易可以活躍信息消費市場,但法律犯規、技術都還不盡完善
史晨昱認為數據服務平臺應該非盈利性和商業化并舉。非盈利的數據開放網站,負責將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企事業單位的數據,免費開放給公眾;在此基礎上建設的商業化數據服務平臺,可以連接信息服務產品的供需雙方,開展數據產品交易,以此活躍整個信息消費市場。
亞信數據總裁張浩認為,維護和管理數據對任何一個部門或者企業來講都是有代價和成本的,通過交易或者是對等交換,容易實現數據價值。但我國目前還面臨著問題,第一,本身還沒有形成大數據,缺少法律規范讓擁有數據的部門開放數據。第二,目前缺少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技術。
鄂維南認為數據作為一種商品,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可以重復售賣,沒有任何消耗。根據經濟學觀點,數據的價值是零,所以數據交易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行的。這也是數據交易平臺需要突破的悖論。
■云計算+大數據
云計算可以讓大數據運行更經濟化、集約化和精細化
中國移動蘇州研發中心大數據項目總監徐萌提出了云計算大數據,她認為,大數據把數據整合起來,這只是粗放的狀態,并不是經濟的模式。云計算強調經濟化、集約化、精細化。云計算可以使得大數據用集約式的平臺和方式來運轉。
目前來看,云計算大數據的實現需要解決4個問題,第一,統一化的數據管理,即數據從哪來到哪去、共享給誰、怎么共享、權限是什么。第二,明確云計算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是借用云計算來實現服務的。第三,精細化的資源管理,云計算目標就是降低成本,提供更多應用和服務。大數據后續也要演變過來,實現精細化運營,合理調度資源。第四,智能化就是保證多種資源框架可以自動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