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數據潛在市場規模將達2萬億元,我國大力發展大數據、3D打印、物流等代表性的生產性服務業前景光明。應借助大數據對接產業生態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互聯網發展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營銷服務模式轉型為“大數據、超細分、微營銷”。目前我國數據資源儲備不足,開放流通程度較低,大數據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平臺的自主創新技術,大數據應用等相關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應將大數據產業列入我國“十三五”規劃,以利加快“數據中國”建設。
建議如下:
海峽兩岸可共建良好的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海峽兩岸應互補探索,構建以技術為支撐,數據中心和數據應用構成的產業生態。更好地發揮大數據作用,共享大數據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紅利。建立大數據開放共享交易機制,同時兼顧大數據的保護與安全等問題,構筑具備核心技術主權的大數據產業鏈。更好地運用大數據驅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與跨越發展。
優先將大數據與移動健康、醫療、可穿戴設備、智能交通、物聯網等聯姻。大力發展大數據信用,創建大批量、高效能、全風控、低成本的信用評價模式,有效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加強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和規劃。合理布局我國數據中心建設,避免盲目重復建設數據中心,使數字資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各級政府帶頭開放數據,進行大數據合作,實現等級制數據開放共享,并注意保護特殊信息,明確數據開放共享的內容范圍和相關標準,推動各領域各行業大數據研究與利用工作。
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工信部門尤應重視與支持數據挖掘、海量數據存儲、信息處理技術、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等關鍵技術創新工程基礎和政策支撐,更好地吸引企業參與到大數據的應用上,為提升企業產品價值鏈和改變產品營銷模式,優化售后服務,促進消費拉動。因為運用大數據可預測消費者動向,所以應引導企業應用大數據,積極發展定制生產,為企業的精準營銷、高效營銷提供關鍵信息與決策支撐。
應用數據新聞更好地向世界宣傳中國夢。利用新技術手段更好地講述中國,講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現實與未來。利用數據思維可作為藝術思維的參照信息。在我國傳統藝術傳承與藝術創作中,從大數據的海量信息中可窺得社會思潮、文化基因和流行元素,幫助人們發現和使用數據,以文化創意和時代性強的藝術文化作品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