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智慧城市在建設模式、應用創新、服務集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重要的是各城市管理者、建設者、參與者的理念和意識得到了全面提升。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也存在模式單一、針對性不強、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其根源是以信息化的視角、信息化的思維、信息化的模式為切入點所造成的,這也導致了智慧城市建設一直處于爭論之中。所以,通過國脈互聯的實踐總結,我們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回歸本源,從城市本身出發,以城市空間、品牌、市場、環境、政府、企業、公眾等構成要素為切入點進行規劃、建設與運營,逐步實現智慧化的發展目標。
第一,重視城市規劃布局與基礎建設,回歸城市本源,提升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目前,由于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很多城市都出現了相同的“城市病”,但其根源是城市本身的規劃布局不科學、不合理、不智慧造成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設要從規劃布局與建設入手,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利用智能化的決策支持,去逐步規范城市布局,科學推進城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交通堵塞、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而不能只是從信息化入手去解決,其結果只能是簡單的指標而不治本,最終也達不到“智慧”的結果。
第二,從體制機制創新著手,切實提升政府服務水平,體現政府智慧。政府資源的共享與業務協同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也是目前遇到的最困難的事情,如何改變目前狀況,還需要回歸源頭,從體制機制創新入手,制定相關管理制度與標準體系,通過強有力的考核評價,再輔助以智能化的手段,才能逐步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如果沒有機制做保障,而只是構建城市公共信息平臺或相關應用系統,仍然解決不了存在的問題。
第三,以增強公眾的感知度與便捷性為根本,切實關注公眾的實際需求,體現智慧城市的價值。目前,各地陸續建設了一些智能化的便民設施,在政府辦事、公共事業繳費、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了支撐,但并未讓公眾真正享受到智慧城市的好處。為此,“十三五”期間,需要借助政府在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相關改革方面的工作,重點提升政府辦事方面的服務水平,不能再讓“勞模蓋章哭”的現象出現,然后再輔助以網上辦事平臺提供的便捷通道,從而真正使公眾的衣食住行變的便捷,不斷提高公眾的幸福感。
第四,以環境建設為重點,提升環境質量,不能讓環境問題拖了“智慧”的后腿。環境是最大的民生,環境質量不佳的城市一定也不是智慧城市。所以,智慧城市建設要關注環境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重點從水源與土壤保護、建筑節能、新能源利用、城市綠化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的綠色宜居水平,而不是簡單的構建一套智慧環保監測系統或智慧環保管理服務平臺就可以了,應該是全方位進行布局和建設。
第五,以市場建設為關鍵,打造良好的經濟社會運行環境,體現現代城市的智慧。市場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城市中的每一個細胞或組織,所以市場的運行效率和質量將決定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但是,目前市場建設與管理,尤其是虛擬空間的市場管理還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十三五”時期,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公眾信用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的市場建設與管理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上是我們認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領域,同時對于企業、園區、社區等城市構建要素來說,也需要從其最基本的需求入手,滿足其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總之,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回歸本源,不能舍本求末,應該充分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從根本上去解決存在的問題,逐步實現智慧城市的各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