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智慧城市”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趨勢。4月11日,在2015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春季論壇暨文科創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表示,在“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有可能不遵守“經濟新常態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的規律,而是扮演一種“逆勢上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角色。
當前,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安排,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粗放建設、過度依賴投資、硬件與軟件錯位、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劉士林認為,由于發展環境復雜,各個城市和區域的信息化家底、條件、需求不盡相同,研究和制定一種資源和條件可支持、社會和個體可承受、中短期和長期利益可銜接的發展戰略,顯得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梅宏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既需要先進的產業技術支持系統,也需要高效的城市信息化協調管理體制機制,以及盡可能統籌兼顧相關各方的戰略規劃設計。
智慧城市除了包含先進的信息通信設施、便民的公共設施和服務、智能的生產和物流體系、開放而安全的城市數據等之外,還需要為大眾制定學習、使用、創新智能交互功能的政策、機制、標準等,讓每個居民都能夠和有意愿去體驗、規劃、設計、建造并利用智慧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管理中心副研究員楊滔認為,這樣大眾可以按照各自的想法和方式,便捷而安全地獲取并生產信息,智慧地轉化為各自的先進生產力,創造各自精彩斑斕的生活,從而自發形成城市的集體創造力,積極應對人口、就業、產業轉型、環境污染等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在未來的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中,需要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關懷納入城市信息基礎實施和服務管理平臺建設中去,形成一種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有機結合和包容發展模式。“十三五”期間,將信息化技術手段與人文服務理念相結合,打造 “人文型智慧城市” 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