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的腳步已遠去,2015年的鐘聲接著敲響。在全球的動蕩與不安中,各行各業在痛苦或幸福中度過了2014年,有的企業遭受了淘汰,有的還處在掙扎中,當然,也有的企業在寒冬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佼佼者。同樣,2015年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動蕩和不安也許還會繼續,淘汰和掙扎依然會如期上演,但更令人期待的,還有那些新黑馬出現,它們注定將在未來不斷閃人眼球
可穿戴設備新潮流
幾年前,沒人知道可穿戴設備為何物。但是在2014年,智能手表和運動腕帶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現在,健身追蹤類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價格卻更低了。
蘋果已經宣布它將在并不遙遠的將來發布 Watch,這似乎點燃了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星星之火。可穿戴設備正在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變得越來越美觀。
與此同時,智能珠寶和智能服裝越來越受關注。雖然很多可穿戴產品仍將專注于健身功能,但是高端時尚公司也將加入進來。不管你如何看待它,可穿戴設備已經漸成氣候。2015年,它們將變得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和實用。
智能眼鏡熱潮
盡管谷歌眼鏡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但是這并沒有讓其他的廠商卻步。索尼、三星和東芝等很多廠商已經推出或正在開發智能眼鏡類可穿戴設備,并且在不同的方向上發力。
雖然這類設備大多不太精美,但是智能眼鏡已經開始讓人看著越來越順眼了。谷歌眼鏡配備了有型的鏡框,其中有些出自著名的時尚設計師之手。2015年,谷歌將推出新款智能眼鏡,并聯手英特爾公司,在“醫院網絡,制造商,并將開發新的工作場所使用此設備”。
與谷歌相比,索尼的智能眼鏡解決方案更為“靈活”。2015年,索尼將推出一款智能眼鏡配件,能讓普通眼鏡變成智能眼鏡。這個裝置可以附加在普通的眼鏡上,然后通過配件上的顯示屏閱讀手機上的通知、信息甚至是你的運動信息等。
“只需要將它簡單地附加到消費者的近視鏡、太陽鏡或者其他類型的眼睛上,就可以獲得有用的信息,為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索尼在官方博客中表示。
日本眼鏡制造商Jins公司推出的Jins Meme智能眼鏡看起來跟普通眼鏡一樣,但包含了不少的科技技術。Meme甚至可以監控你的警覺性,以免你在開車時睡著。
智能珠寶討好女性
到目前為止,可穿戴設備的目標用戶仍是男性消費者。大多數可穿戴設備公司只是順帶著提到女性,聲稱自己的智能手表“男女皆宜”。然而,這種情況將在2015年發生變化。
進入2015年之后,不僅很多專注于時尚的眾籌可穿戴設備將上網銷售,而且蘋果的首款智能手表也將在春季發布。自從蘋果9月宣布 Watch以來,它已經在巴黎時尚周、時尚中國版和其他時尚雜志上亮相。
目前,Indiegogo和Kickstarter平臺上冒出了不少關于智能珠寶的眾籌項目。很多項目比如Ringly、Mota SmartRing和Cuff已經完成了融資目標,這說明女性消費者或許對笨重的智能手表不感冒,但她們非常喜歡智能珠寶的概念。
最近,英特爾也憑借其MICA智能手鐲進入了可穿戴市場。它的這款可穿戴設備配備了不少的功能和蛇皮材料的外皮和寶石裝飾。
英特爾進入可穿戴市場之后,科技領域的一些大品牌也開始開發智能珠寶。即便他們沒有這樣做,類似Ringly、Mota和Cuff這樣的小廠商也將推動智能珠寶市場在2015年進一步發展壯大。
智能服裝大突破
智能手表并不是可穿戴科技的終點。科技分析公司高德納的研究表明,智能服裝將是未來幾年內可穿戴技術發展的重大突破。該公司預計2015年智能服裝的銷售額會超過1000萬美元,2016年達到2600萬美元。
“智能襯衫可以讓更多傳感器接近我們的皮膚,”高德納公司的研究主管向《衛報》說道,“他們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產生更好的數據,例如心跳的全波脈沖而不僅僅是脈搏。”
代號為D-Shirt的Cityzen Sciences項目可以作為完美闡述下一代可穿戴技術的例子。這款高科技襯衫附有傳感器檢測運動、心率、速度和呼吸模式。2015年,還將推出衣物纖維內附有GPS定位的上衣和自行車短褲。
3D打印的服裝已經問世了,很多著名的時尚品牌比如拉爾夫勞倫和維多利亞的秘密已經在高調展示它們的智能服裝。包括內置LED、能夠隨著用戶情緒變色的裙子、光纖制成的服裝以及能夠在下雨前檢測空氣濕度的衣服。
大數據前景大好
僅僅幾年時間里,大數據技術就從之前的炒作階段逐漸發展成為新數字時代中的核心技術之一。2014年,企業內部的大數據計劃慢慢地從測試階段走向研發和生產。2015年,大數據行業的發展重點將不再是以低成本收集和存儲數據,而是轉移為一旦得到這些數據如何利用的問題。
有了這些數據就能夠回答那些高層提出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么銷售達不到上個月的預期?” 他們可以通過圖表、圖形、詳細情況及其理由等數據來回復這個問題。
MapR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約翰·施羅德(John Schroeder)認為,2015年企業和相關的組織機構將進行大數據的部署工作,并推進到實際的應用中。“這個行業里的領導者已經將新的大數據平臺同他們的"運行"數據分析進行了整合,以便對其業務產生一定的影響”。
數據更為靈活
隨著傳統數據庫(database)和數據倉庫(datawarehouse)的運行越來越緩慢,并很難滿足企業業務的發展需要,數據的靈活性就成為了推動大數據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約翰·施羅德指出,2015年,隨著企業逐漸從簡單地收集和管理數據過渡到真正使用這些數據,數據靈活性將越來越重要。
所謂的“分析”常常是一個模糊的范疇,但這需要有所改變。為了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經歷其他領域所期待的增長水平,一些公司正成為這一領域潛在的領導者。
在金融科技領域,Money.Net是一家致力于重建傳統分析終端市場的公司,它通過利用一個從零建起的新平臺達成目標。Reorg Research研究公司利用內容與技術的結合挑戰固定收益分析領域的現狀。Madrone憑借獨特的方法和對沖基金數據庫,試圖重新定義性能分析。MarketProphit則是第一批定義并標記出社交媒體分析的平臺之一。
入侵傳統產業
不過,大數據不會僅僅止步于硅谷或科技公司。Emergence Capital的凱文·斯潘(Kevin Spain)分析指出:“新型傳感器和無人飛機的發展會使農業及土地測量等產業的數據搜集方法實現革命性的改進。”
而Bessemer公司的布萊恩·范斯坦(Brian Feinstein)和肯特·班尼特(Kent Bennett)則指出將有更多數據搜集軟件被開發出來,所有產業都會受影響,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產業。
在2014年年末的一場風險投資人聚會上,種子階段投資公司精簡創投(Streamlined Ventures)的創始人烏拉斯·奈克(Ullas Naik)就表示,自己投資了一家名為Tachyus的初創企業,這家公司利用傳感器和其他技術來幫助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提高產量。
而另一位投資人紅點創投(Redpoint Ventures)合伙人斯科特·拉尼(Scott Raney)則表示對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簡稱SAAS)和數據驅動型軟件的結合感興趣。他認為,SAAS公司意識到了他們正坐在能夠加以利用的數據寶庫上。
自助服務成為主流
約翰·施羅德指出,隨著大數據工具和服務的發展,2015年,IT行業將逐漸緩解發展瓶頸的局面,許多商業用戶和數據科學家將會借助相關工具和服務訪問大量數據。
在此之前,IT行業要求建立一種集中的數據結構,但是這非常消耗時間和成本一些先進的組織機構將會通過數據綁定的運行模式而非集中的結構來滿足持續的需求。這種自助服務模式將促進企業更好地利用新的數據資源,同時又能夠抓住新的市場機遇,應對問題和挑戰。
在過去幾年里,文本分析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一趨勢還將會繼續發展下去。計算機將能夠更為熟練地“閱讀”一篇文章,并能夠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情感。這意味著這些文章能夠像結構型數據那樣被分類和分析。
2015年,自助服務大數據將成為IT行業的一種趨勢,它允許商業用戶可以通過自助服務接觸大數據。自助服務還可以幫助開發者、數據科學家和數據分析師直接進行數據探索和處理工作。
金融科技潛力無限
2014年是金融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年。所謂“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相結合的行業。金融科技公司,在簡化支付過程、降低詐騙損失、提升理財規劃等方面都有所作為,并悄悄地推動著傳統金融行業跨出自我革新的一步。
2014年10月,在互聯網創新最為活躍的美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籌資金額創下了逾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包括谷歌、蘋果在內的科技巨無霸企業,憑借著自身龐大的機構和大量的現金流,正在廣泛地進入這一令人激動和快速成長的領域。
2014年,金融科技終于走出了2008年信貸危機所帶來的陰影。這樣的增長勢頭看起來似乎潛力無限。展望2015年,又有哪些因素會繼續推動該領域的發展?
數字財富管理崛起
如所有行業一般,金融科技也在經歷自身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美國金融數據服務公司Xignite創始人斯蒂芬·杜布瓦(Stephane Dubois)認為,無論是P2P借貸、數字錢包、加密貨幣或是眾籌,都已經度過了期望膨脹期,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在走向幻滅。而數字財富管理作為一種金融科技門類,當下仍然處于上升期。
事實上,受公共云規模擴大,應用開發日趨成熟,以及應用程序接口(API)日益普及的影響,當前金融科技創新繁榮發展早在多年前就開始了。諸如Wealthfront和Betterment這樣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就已經開始找尋快速的集資組合服務與技術。
Wealthfront是一家主要面向科技領域新財富擁有者的理財咨詢管理平臺,創立于2011年。Wealthfront的最大特點是“量身定制”以及“透明”。
Wealthfront 會評估用戶能接受的風險水平,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為用戶量身定制一個投資計劃,并將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推薦給用戶。同時平臺會隨時監控投資動態,并定期更新投資組合計劃,以維持用戶所需要的風險水平。在任何時候,用戶都可以清楚地查看、跟蹤自己投資的最新動態。
與Wealthfront類似的競爭者還包括Personal Capital、Betterman等在線理財平臺。斯蒂芬·杜布瓦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業公司上市或被收購,在線理財領域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目前已有 Facebook、Skype、LinkedIn等公司的眾多早期員工準備使用這個平臺。而在未來,很有可能出現中國的Wealthfront,德國的Personal Capital,還有澳大利亞的Betterment。
B2B模式轉型
在斯蒂芬·杜布瓦看來,金融科技領域的第二個趨勢是商業模式轉型,從零售(B2C)模式轉向機構(B2B)模式。“投資型初創公司的第一波浪潮集中于傳統金融的非中介化也叫金融脫媒,這一點也不奇怪。這也是紅極一時的硅谷風投向這些公司進行投資的目的:市場越大影響越大。”斯蒂芬·杜布瓦說。
但是,緊跟而來的不是企業尋求非中介化,而是幫助傳統金融服務適應當今的變化的新潮流。例如,Algomi利用社會觀念來簡化債券交易,Tradier提供全方位的經紀服務,例如應用程序界面(APIs)
Algomi創立于2012年,從誕生之初其目標就是為銀行提供服務。近年來,金融行業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而Algomi則能夠幫助銀行在嚴格的監管條件下,滿足資產負債表的要求,優化固定收益部門的收益。如今,Algomi已經有了9家銀行客戶,并計劃在今年對買方投資機構開放。
“2015年以后,我們期望看到許多以機構為側重點的高科技公司在這一領域能取得進展并成功引發公眾注意。”斯蒂芬·杜布瓦說。
支付平臺創新
2014年,金融科技領域涌現了大量電子支付平臺,這些初創公司致力于簡化資金流動的手續,為用戶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服務。
Zipmark公司創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紐約。Zipmark公司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省錢的電子支票”。創始人杰伊·巴塔查里亞(Jay Bhattacharya)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告訴小企業,"你們不再受限于PayPal或信用卡,也不用支付這些費用"。”
Zipmark的運作模式如下:企業可以告訴客戶在它的網站上選擇Zipmark支付方式,或在發票上掃描他們的二維碼,這個二維碼可以鏈接到Zipmark移動應用的下載地址,待下載完成后,客戶可以在App上提交他們的支付交易。
在國內,一些傳統金融行業也開始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力,其中就包括為移動互聯網用戶搭建更為便捷的支付平臺,包括上海證券“閃電通”在內的移動端APP被廣泛使用。
“我們身處的行業正在發生變化。”杰伊·巴塔查里亞說道,“以前創業者的心態是,只要你有一個黑底色,就能變出各種顏色。而現在,每位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為他們提供多種方式的支付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