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6年前一句“上海出不了馬云”,持續被扭曲到現在。最近又有人借助滴滴幾輛專車在上海被罰引出這句。
當年他的原話是:“為什么馬云這樣的人,在我們這里沒有成長?可能多少我們有點問題。”
言論背景是2008年1月,上海市政協11屆一次會議上,俞正聲談到他曾會見馬云,說馬云跟他說,當初阿里差點落在上海,后來回了杭州。但他同時對俞正聲說,上海金融條件更好一點,會把支付寶放到上海來。
我相信俞正聲是有反思上海中小企業創業黃精、互聯網經濟發展環境用意的。但是,另一重話題是,馬云離開上海回到杭州,肯定也有阿里發展基礎的思考。
上海本地,中小企業遠不如崇尚小狗經濟模式的浙江一帶。
而且杭州是馬云的家。想想看,如果當年馬云執意留在上海,當年所謂十八羅漢還會跟他來么。我相信很可能有些人未必會。IPO前,馬云在自家房子里面對羅漢們發表激情的演講,讓人感動的同時,我是體會到一種基于地域的情結。
這說明,馬云離開上海,主要還是市場化選擇。杭州、上海兩地資源稟賦不一樣。未必是這里的某種組織、力量、什么惡劣的環境把他給逼走了。
馬云當年也在北京工作過一段,他為什么沒選在北京創立阿里呢?北京也是很惡劣的么?
北京同樣不適合阿里的創業。為中小企業服務,15年前,那里同樣沒有優勢。那時還是國企的氛圍。
反思“為什么上海出不了馬云”這句話的意義在于,它扭曲、夸大了上海創業的負面因素,掩蓋了15年前馬云的主動判斷、選擇。
阿里誕生在杭州,是人力、產業、政策、區位優勢等多重資源的最佳結合。其他地方也許可以出來其他垂直行業的B2B,但很難出來一個綜合的開放平臺。
其他地方沒有出一個馬云,不是壞事,它可以出來其他領域的英雄,可能沒有馬云這么出色,影響力這么大,這么可愛。
如果中國遍地都是馬云,我倒覺得這個社會一定是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同質化的產業,太可怕了。
北京早期沒出馬云,但是出了一些媒體化的數字英雄。這跟北京的政治、文化、接近政策決策核心、接近輿論核心的特殊環境深有關聯。
想想看,如果當年王志東等人在杭州創立四通利方,會有后來新浪網在中國門戶領域的地位么?我覺得極難,幾乎不可能。
上海沒出馬云,我覺得反而是最正常的事情。這個城市待久了,你會發現它有許多可愛。它其實崇尚細節,能做很多落地的服務,服務業也很發達。但是多年前,作為產業的核心中間層,就是制造業部分,大部分由外資填充,與接近大眾的服務業之間缺少血肉關聯。加上臨海、直轄市地域空間有限,它只能更多面向海外,整合全球資源,金融業、航運是最合理的選擇。
上海不是沒有互聯網名人,它出了很多,你們從90年代仔細數一數,有多少互聯網企業,也包括整個IT圈里的媒體人。不要跟我說,有些企業失敗了,換道了。我要說,換道了,那是合理的選擇,以商業的邏輯看它,反而是成功的。陳天橋最典型。失敗的概念不要盲目亂套。
再補一句,前幾天跟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對話,他的一句話很有見地。他說,做一些O2O產業鏈,上海很有優勢。在接地氣的大眾吃喝玩樂領域,上海有很好的創業基礎與創業氛圍,只是不要貪快。這個O2O企業堅持了11年,在上海,難道不算合理么?
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個互聯網保險銷巨頭“意時網絡”的發布會,我從創始人團隊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活力,結合上海的金融、保險業、國際化資源,我覺得落地上海是更合理的選擇。
上海互聯網之外的成功人物更多。
這種選擇都有看不見的手一直發揮作用。不是通過夸張“為什么沒有出馬云”這句話所能理解、體會、體諒到的。
支付寶如今落在上海了,你能體會到,當年馬云的選擇,與今日馬云的選擇,都是最真實、合理的選擇。
有時候,扭曲一句言論的危害,比直接的言論危害更可怕,它充滿蠱惑,制造著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