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讓生活更美好
時下,“大數據”儼然成為熱門詞匯。嗅覺敏銳的出版人,緊跟時代潮流,為讀者提供了一場“大數據”圖書的盛宴。隨便上網搜索或者在書店瀏覽一下,各種“大數據”圖書鋪天蓋地,包括《大數據時代》《駕馭大數據》《決戰大數據:駕馭未來商業的利器》《大數據營銷:定位客戶》《大數據云圖》《數據之巔》等。而在各行業的銷售分析會中,大數據也幾乎成為口頭禪,數據部的地位更是直線上升——用阿里巴巴副總裁車品覺的話說,數據部不應該只屬于技術團隊或者運營團隊,而是應該直屬于CEO的戰略決策部門。那么,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介紹大數據的圖書中,其相同點和差別又在哪里?
思維構建篇 預測明日生活
介紹大數據,并以此來預測未來的社會形態與生活方式的圖書,當推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和西爾弗的《信號與噪聲》。尤其是《大數據時代》出版時間較早,為讀者了解大數據這一新鮮概念奠定了理論基礎。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監控的全國2000多家書店的數據顯示,近兩年,有關“大數據”方面的圖書呈井噴式發展,并誕生了熱門暢銷書《大數據時代》,截至2014年6月,這本書連續15個月進入開卷發布的全國月度非虛構暢銷書排行榜前30名,是“大數據”相關圖書中取得銷售成績最好的一部。除銷量外,這本書還收獲諸多榮譽,例如曾經入選“2013中國好書”。在開卷數據監測系統檢索關鍵詞“大數據”,《大數據時代》上市之前,僅有7種圖書的書名有“大數據”這個關鍵詞,而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這19個月時間里,則監測到了103種書名有“大數據”這個關鍵詞的圖書在市場動銷,增長可謂神速。
自IBM為建設“智能城市”,從而提出“big data”(大數據)這個概念之后,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和傳統的數據分析有何差別。直到互聯網迅速普及之后,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落,每一件事情的關聯和突變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人們才意識到以往的數據樣本已經難以適應調研和預測的需求,尤其是在有著不同膚色、語言、信仰和價值觀的國際大都市中,一個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往往會出現量子級的巨變。
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來臨,使原來局限在不同地域和領域的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大數據時代是建立在每一個人充分自由選擇、自由遷徙、自主決策的基礎之上的。一些看似沒有邏輯的現象和蕪雜的數據背后,其實有一種相互的關聯,而大數據,正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算法,找出這種關聯性。在《信號與噪聲》中,西爾弗指出,哪些是有用的信號,哪些是干擾的噪聲,人們很難用直覺來判斷。數據的積累異常豐富,對于各種事件的評估也會用概率來進行統計,但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來進行數據挖掘,將偶發事件與必然事件進行區分——只有經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才能形成各自需要的信息,才能從信息中產生知識,才能造就智慧型社會。
實戰演練篇
決勝商業未來
若干從業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所撰寫的實戰型讀本,成為今年“大數據”圖書的新亮點。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實踐成為重中之重。在了解了大數據之后,當今企業更應該迎戰大數據,決勝商業的未來。一些聚焦大數據實踐的圖書,對企業來說,更有針對性、借鑒性,更接地氣,此方面代表作有車品覺的《決戰大數據:駕馭未來商業的利器》,以及奧美集團旗下奧美互動紐約子公司董事總經理麥德奇的《大數據營銷:定位客戶》。
作為淘寶和支付寶的數據部門負責人,車品覺看到的數據樣本不僅龐大,而且變化飛快。以往相對固定的數據樣本已不存在,在他眼前的是一座不斷噴涌、創出各種世界高度的數字“活火山”。所以,在他看來,大數據首要的功能并非是預測未來,而是指如何在海量的數據中,分析出商家和顧客交易的“痛點”和“盲點”,還原他們的本質需求,使他們的最廣泛需求能最先得到滿足,而未來,則是對大數據的分析和人們的思考相互磨合的一個過程。車品覺稱,也許目前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暫且忘記大數據的概念。行勝于言,只有時效性的數據才是正道。他希望在書中從一個實用的角度來撥開大數據的“迷霧”,告訴讀者大數據的具體運作應該是什么樣的,而且數據量絕對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的不是數據的量,而是有“質”的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幾千年來第一次碰上了數據化帶來的機遇和滾滾紅利,也讓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出現了重大改變。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定位問題的能力。當數據化思考成為你的直覺時,就能夠把數據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新的無與倫比的合力。到那時你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將因此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車品覺認為。
同樣,麥德奇更重視的是精準營銷——在購物沖動中,人的心理行為與情感變化,會在瞬間發生轉移——大潮流還是小趨勢的選擇,正如真理是藏在大多數人心里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讓人難以判斷。如何利用大數據對目標客戶進行精準定位,即判斷哪些客戶是因為需求購買,哪些客戶是因為廣告購買,哪些客戶是因為價格購買,哪些客戶是因為口碑購買,這樣做不僅是為了事半功倍,更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
決策實施篇
形成話語體系
大數據對于時下中國發展的意義也成為“大數據”圖書聚焦的熱點,代表作當屬涂子沛的《大數據》《數據之巔》。中國以前是小農經濟社會,歷代人重視的都是前輩口耳相傳的經驗,很少對當下的情況做一個數據上精確的統計,而只有每個人的觀點與訴求能在數據中得到反映,才能真正實現民主、科學的決策。在大數據時代,公共決策的重要依據將是各地域各行業數據匯聚起來的大數據,由此而進行的決策才會更加科學,更加實事求是。
繼《大數據》后,涂子沛最近剛剛推出《數據之巔》。在這本新作中,從小數據時代到大數據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歷史觀、文化觀、大數據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數據科學、智慧文化的全景圖。“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推崇知識和理性,用數據創新”,作者不僅意在傳承黃仁宇“數目字”管理的薪火,還試圖把數據這個科技符號在中國轉變為文化符號,形成一種文化話語體系。恰如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所言:“涂子沛的《數據之巔》通過追溯梳理美國的數據歷史、展望人類的數據未來,給中國社會提出了一個數據時代的新命題——如何構建數據文化。”如果說他的上部書開啟了中國人對大數據的認識,此書則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對數據的理解和掌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7月2日,涂子沛曾經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并發表題為“數據巔峰的時代暢想”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涂子沛總結了6個理解大數據時代的定律,即世上本沒有數,大數據的3大來源:測量、記錄和計算;大數據=傳統的小數據+現代的大記錄;人類的政治、經濟和學術生活是靠對數據的規定、解釋和探索來展開的;要用數據說話,但數據本身不會說話,人們因此爭奪對數據的解釋權;網上搜索、數據挖掘是大數據時代新的計算形式;大數據對隱私的穿透力會發生1+1>2的效應。涂子沛指出,隨著普適計算、物聯網、智能穿戴設備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邁向一個計算型的社會,普及數據文化、推動數據內開放進程是當前中國社會的重要議題,他呼吁把大數據這個科技符號轉變為文化符號。
從國家的宏觀層面而言,如何準確地收集數據,如何采用嚴密的邏輯和規則去挖掘數據,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是考驗決策者耐心、細心和智慧的關鍵,同時,將這些關系到民生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盡可能地公開,則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方式,惟其如此,才能消除誤解和謠言,贏得人們的理解和支持。事實上,沒有考慮到個體差異、實施步驟和細節的公共決策,無論大方向如何正確,都會累積矛盾。而如果能正確地使用大數據,就能有效規避潛在的風險。
“大數據”圖書熱 背后的冷思考
在經歷了“藍海戰略”“長尾理論”之后,對企業經營管理提出系統的觀點,當屬“大數據”。與以往企業經營的戰略思考不同的是,大數據更多的帶有濃厚的技術色彩,是企業在經營與創新中,越來越重視理性分析和技術手段的結果,其背后的主要支撐點在于,互聯網與電子商務行業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得各行各業都開始思考,如何在營銷中采用互聯網思維,如何在信息時代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精細化管理。
IBM把大數據概括成3個V: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這些特點概括了大數據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大數據潛藏的價值。大數據重構了我們認知世界和生活的方式,然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大數據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該如何接受并擁抱這個時代?
與大數據相關的圖書受到讀者歡迎,這充分說明大數據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正如阿里巴巴副總裁車品覺所言:“現在,大數據的概念正處于紛雜的時代,媒體上充斥著各種關于大數據的報道,但其中不乏牽強附會、濫竽充數的言論,某些媒體甚至把簡單的統計也冠上了‘大數據’的頭銜。”“紛雜”不僅可以用來評價目前媒體針對大數據的言論與觀點,更可以形容目前大數據圖書的相關境況。當下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多達百余種的圖書,其內容也是良莠不齊,令讀者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
大數據圖書的一部分閱讀群體為企業人員,對他們來說,在使用大數據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諸多問題。在小米首席執行官雷軍看來,“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保護是用戶關注的焦點,要切實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在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時代,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必須獲得用戶的許可。對企業來說,要杜絕那種對用戶進行的惡意騷擾和傾銷,杜絕通過“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日常生活的行為。如果原本散落在中介、銀行、保險、航空公司等機構間的個人隱私數據,在被信息共享之后,又被系統整合、相互印證,消費者的個人基本信息,甚至性格、愛好以及生活軌跡等信息將被他人一覽無余,用戶就會感覺自己如同“透明人”。原本為用戶制定貼心的個性化服務,一旦被陌生企業利用,將成為用戶逃離大數據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我想對熱衷于研究大數據的讀者說,大數據確實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的趨勢,但這并不是說,未來就藏在大數據之中,未來的亮點一定與天才的創新有關,而這一點,基于歷史和現實的數據中,只能提供方向和可能,卻不能成為模型和藩籬,以往數據積累證明失敗的案例,未嘗不會醞釀著新的更大的成功——黑莓的智能手機并未形成規模,但蘋果的iPhone卻空前成功。某種程度上,創業企業其實更多的是需要創意和營銷推廣,因為它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讓用戶認識其產品,而這一點,往往有時只能依靠人們的直覺和毅力,畢竟,每個消費者的購物沖動,并不是在看了數據分析報告之后才產生的,而說服消費者的工作,大數據還難以完全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