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美以“震網”病毒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抑或支付寶遭遇了多大的悲劇,在信息安全面前,最終的受益者逐漸浮現——云。而在當下的中國,這種跡象特別明顯。
利用云計算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我國對傳統IOE的依賴,替代其部分存儲及數據處理功能,并防范國外系統可能預留的后門,這也為IT解決方案的國產化替代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而其可控性和成本優勢也逐漸得到了國內企業的認可。
在啟動可信云認證一年后,工信部日前發布了首批可信云認證名單,這是國內權威機構首次開展云計算領域的資質認證,也被認為是中國政府即將大規模采購云計算的前奏。
業內人士分析,可信云認證的目的,是為政企業務系統遷移上云,提供清晰、可量化的技術評估,以政府的表率作用解除公眾的疑慮。這一評估標準,也是在為后續大規模的政府采購做鋪墊。而其背后的意義也是信息安全的長遠考量。
天璣科技解決方案中心首席技術顧問滕長春告訴記者,公司以前過的很舒服,有穩定的客戶穩定的收入,但行業突然一夜間處于轉變的“節骨眼”上。
“除非不想玩了,否則必須迎接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浪潮。”滕長春說。
而在云計算方面,我國企業與國外巨頭的差距并沒有那么大。正如滕長春所說,與近半年信息安全威脅席卷而來的同時,是國產軟硬件企業加快觸“云”的步伐。滕華飛認為,這并不是為云而云,而是在硬件條件不能解決企業IT問題的情況下,從性能和成本出發而采用的方案。
在信息安全可控要求的面前,阿里巴巴成為國內第一個全面向云轉變的公司,而在國際上,亞馬遜、谷歌等公司亦是如此。
阿里云云計算業務總經理陳金培向記者回憶說,2009年阿里巴巴數據庫已經超過了20個節點,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如果繼續將整個阿里巴巴的IT技術架構建立在傳統的IOE架構之上,會碰到兩個大的挑戰:一是作為電商經常面臨秒殺、短時間大量用戶涌入的促銷活動,采用IOE架構,從社會采購到安裝部署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IT系統寬容量的過程,朝IOE這條路走下去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IBM的服務器動輒幾百萬,如果阿里巴巴繼續朝這條路走下去,那么阿里巴巴可能未來的利潤都向這三家美國公司“交稅”了。由此,倒逼了“阿里云”的誕生。
雖然云應用的創新始于互聯網公司,但快速向傳統行業蔓延的腳步在今年格外明顯。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僅A股市場與阿里云合作的IT信息系統上市公司,半年間就超過5家:東軟集團、浙大網新、恒生電子、易華錄、浪潮軟件等。此外,還有美的集團等應用公司。
以最早與阿里云合作的東軟為例,東軟集團戰略咨詢部總經理梅叢銀告訴記者,“如果說阿里云是挖金礦的,我們就是送水的;客戶對于云有技術需求,而阿里云希望搭建自己的生態系統,雙方的合作是各取所需。”
事實上,即使沒有牽手阿里云,東軟也不會停止向云轉變的步伐。梅叢銀坦言,東軟建設了全國400多個城市的醫保社保系統,而跨區域的衛生信息平臺建設也要用到云,目前東軟云已經在福建和浙江的專科和社區衛生中心、小型醫療機構等有所應用。
最近的7月4日,阿里和浪潮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作為最早去IOE的公司,阿里云自主研發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平臺——“飛天”,共部署了5000臺X86服務器,其中大量采用了浪潮的服務器,目前已在金融服務、政府管理、醫療健康、氣象、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應用。
此外,華勝天成、天璣科技等更多的軟件公司均提出了成熟的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