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外媒體指部分投資者擁有“雄厚政治背景”,阿里稱外界人士“過度聯想”;IPO或推遲至9月
處于“靜默期”的阿里巴巴近期連續打破沉默。先是聲明被機構要求30萬美元“買斷”報告,然后又遭到海外媒體質疑擁有“雄厚政治背景”。7月21日,這家即將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巨頭聲明稱,公司唯一的背景只有市場。
阿里這一不尋常的舉動,源于《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這則名為《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的“紅二代”贏家》的報道,描述了阿里巴巴部分股東擁有的政治人脈。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對阿里巴巴個別股東進行了錯誤的描述及個人傾向明顯的推斷。”阿里巴巴在聲明中稱。
有知情人士稱,阿里原計劃8月進行的IPO,已經推遲到9月。
靜默期打破沉默
日前,《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題目為《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的“紅二代”贏家》的報道,引起了處于靜默期的阿里的不滿。
這則報道稱,博裕資本、中信資本與國開金融三家中國投資公司幫助阿里籌集了76億美元的交易資金,以回購一半雅虎所持的阿里巴巴股份,它們均雇有“紅二代”。
文章稱,阿里巴巴沒有披露這些政治人脈深厚的公司持有多少股權。
針對上述揣測,阿里巴巴表示,這三家中國投資公司于2012年收購了阿里巴巴的股份,截至6月底,博裕資本、中信資本及國開金融分別持有0.55%,1.1%和0.47%的阿里普通股。
2012年9月,為增資回購雅虎所持股票,阿里巴巴完成了債務、股權及可轉換優先股融資計劃。76億美元的融資,堪稱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私人企業融資。
“此信息兩年前從雅虎回購股份時已披露,部分外界人士對‘特定意味’存過度聯想。”阿里巴巴稱。
此外,阿里強調,上述公司與中投、淡馬錫等公司,以同等價位和條款參與了同一輪股權融資,參與者在阿里的管理層、董事會、或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中不充任任何角色。
在阿里發布聲明后,《紐約時報》再度撰寫文章,稱“(阿里的)聲明證實了報道的三家公司確實持有阿里巴巴的部分股權,其份額雖小但卻相當重要。”
IPO或推遲至9月
阿里原計劃在8月8日上市,但近期關于其難以按計劃時間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阿里IPO的時間已推遲到9月。
近年阿里遭遇多種質疑,其推遲IPO具體原因尚不得而知。內部人士的解釋是,由于阿里的業務太多,招股書復雜,導致阿里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溝通時間太長,并需要做更詳盡的披露。
處在敏感時期,麻煩不斷,加上此次針對海外媒體的質疑,處于緘默期的阿里最近已兩次發布聲明回應。上周,阿里聲明稱有機構以發布不利報告為由,要求阿里30萬美元買斷報告。此外,阿里還表示有媒體和自媒體人稱要對其進行負面報道。
不過,阿里內部人士稱,推遲IPO并非受外界輿論影響。
據估算,阿里此次IPO將融資約150億美元,是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融資規模僅略低于Facebook。
曾與監管層發生“沖突”
2014年是阿里上市的關鍵一年。
實際上,被描述為“有著雄厚政治背景”的阿里巴巴,今年曾數度與監管層發生“沖突”。
3月中旬,阿里和騰訊爭奪誰先發出首張網絡信用卡時,產品尚未推出,即被央行暫時叫停。同時被責令“剎車”的還有二維碼支付等。
二維碼是移動互聯網重要入口、O2O商業模式的重要一環,作為這一生態系統上的大公司,阿里頗感緊張。
3月初,央行向支付機構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擬要求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隨后,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均下調了快捷支付轉賬額度限制,對支付寶的影響首當其沖。不僅余額寶購買額度被限制,通過支付寶快捷支付進行網購、還款等服務也受到波及。
阿里在招股書當中列舉的風險就包括,支付寶處理公司商品交易總額的78.6%,而支付寶面臨監管風險。
■ 延展
阿里赴美IPO屢遭質疑
這已經不是阿里巴巴在IPO之路上遭受境外媒體的第一次“發難”。
被指信息披露不充分
今年5月阿里向SEC遞交招股書后,《華爾街日報》發布題目為《沉默不是金,阿里還需披露》的文章,指責其公布的信息有限,不夠透明。
報道中稱,阿里20多位合伙人通過特殊權力控制著公司,可任命董事會多數成員。投資者至少應知道這些合伙人的身份。而且,這些合伙人與阿里業務關系的本質也應該告知外界。阿里在招股書中省略了這些信息,是一個重大疏忽。
報道還稱,阿里并未分開披露兩大零售網站天貓商城和淘寶網的運營數據。
在阿里6月16日晚更新的招股書中,上述兩大問題均得到了回答。而在本次受到《紐約時報》“逼問”股東背景時,阿里也隨之披露了招股書上未涵蓋的三家投資公司的股份占比。
“VIE事件”陰影不散
2011年發生的“VIE事件”,讓阿里在美國投資者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阿里至今仍為此備受指責。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VIE架構在中國法律體系中一直屬于灰色地帶。報道稱,由于多家中國企業相繼曝出財務丑聞,中概股在美國遇冷,最轟動的丑聞之一恰恰涉及阿里,該公司被指于2011年濫用VIE架構將資產從公司剝離出去。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工作人員在6月18日發布研究成果,認為使用VIE結構的企業存在風險,因為這種結構創造的控股公司使用一套復雜的法律合同,將外國投資者與中國公司聯系在一起,而中國法院“很可能”不認可這種合同。
馬云“個人投資”被指利益模糊
在IPO之外,阿里近期的戰略投資也引發了質疑。
《華爾街日報》7月份曾發表分析文章討論阿里創始人馬云近期實施的一系列收購交易。“這種投資模式引起了企業治理專家和投資者的擔憂,因為它模糊了個人和企業的利益,一些交易存在利益沖突,導致小股東更易受蒙騙。而且,多數阿里巴巴股東難以對這種投資模式進行控制或監督。”
文章提到了由馬云和史玉柱實際控制的云溪投資在今年4月份對華數傳媒(行情,問診)投資人民幣65.4億元,以及馬云和謝世煌旗下浙江融信斥資人民幣33億元收購了恒生電子(行情,問診)逾20%的股份。這兩筆交易中,并未通過阿里進行,而是以馬云個人實際控制的公司完成。此外,在華數傳媒的65.4億元投資資金,大部分來自天貓的借款。
《華爾街日報》還撰文稱,希望了解今年入股優酷土豆、新加坡郵政等收購的交易動機,“這些投資如何整合在一起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