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又是一個購物的狂歡季,而且全民的購物熱情有增無減,尤其是淘寶、天貓,在雙十一凌晨就給這個購物狂歡日帶來了一個驚喜: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開場38分鐘28秒之后,交易額沖到了100億元,其中無線占比45.5%。去年,沖到100億用了5小時49分。
當然,今年的雙十一除了延續去年的購物主題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其他的平臺,不光是電商,也加入了雙十一的陣營。加上此前線下的一些大賣場在雙十一聯合線上、線下雙方資源進行合作促銷之外,還有電商圈以外的理財、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一些第三方的歷理財機構等,也在利用雙十一這個絕佳的消費欲望突破口來進行產品的推介。
例如,不少的P2P和互聯網金融平臺企業將雙十一當成了平臺銷售理財產品的節日。
新浪微財富在雙十一當天推出幾款理財產品,收益率同樣高達11.11%。在今年4月上線第一款掛靠匯添富基金的基礎理財產品后,微財富隨后陸續上線票據、P2P、實物回購等定期理財,另一家P2P公司——合拍貸的收益率更是高得驚人。合拍貸將在11月11號當天發布“合拍翻翻貸”產品,投資者可以享受高達22%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11%+11%的收益。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我們額度不多,而且期限比較短,投入并不會特別大,就是為了吸引眼球。”
可見,雙十一的狂熱已經從電商圈蔓延到了互聯網理財領域,雖然在這個狂歡季高收益的產品不可能很多,額度也有限制,但對于平臺而言,在收益償付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以高收益的產品給自己的平臺獲得一些可觀的流量和用戶的口碑,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那么銀行的理財產品呢?和電商以及部分互聯網平臺的狂熱相比,銀行理財顯得就謹慎多了,其收益率隨著資金和項目收益情況而浮動,總體情況比較穩定,也不太會為了滿足一小部分人的高收益需求而沖擊整個銀行理財體系。相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銀行理財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收益和安全性,也就是以穩健的產品組合來獲取用戶的忠誠度。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64家銀行共發行了788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較前一周減少5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4款。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02%,較前一周下降0.1個百分比。其中,預期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32款,市場占比為4.06%。
其實在去年,也有少數銀行參與了雙十一的購物狂歡,例如浦發去年特別推出“雙十一光棍節高價Q點理財”,1個月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5.2%,3個月產品預期收益率為5.4%。但是今年就只有一款產品,而且不是為雙十一特別設計的,為什么銀行對參與雙十一的熱情不高呢?
對于銀行而言,首先需要保證的是穩健的運營,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根據投向的不同,雖然其收益率略有浮動,但是整體的利率情況是比較穩定的,而銀行的客戶群定位也主要是那些有穩健的資產保全能力和投資意愿需求的群體,沒必要為了獲得“高風險高收益”投資欲望的激進型投資人士的歡心而改變現有的理財收益體系。
其次,互聯網金融和銀行在獲客渠道和營銷手法上的展現方式也不一樣,銀行理財雖然也有線上的銷售渠道,但是受制于監管,在電商平臺上和其他第三方平臺上暫時還不能實現銷售,只是通過線下網點和網上銀行渠道。因此在雙十一這個大狂歡節中,能夠從線上的電商和其他平臺中獲取流量轉化的可能性很小。而互聯網金融目前主要的投資渠道是在線上,并且和多個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開拓線上銷售的渠道,正好可以利用雙十一的狂歡來給自己造勢。
所以,銀行不熱衷雙十一,一來是沒必要,二來是沒有很好的渠道合作的可能性,三是客戶群體定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