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致力于打造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學術交流平臺,持續推動國際學術性交流與合作。
人工智能是當前國際學術熱點,也是中國的國家戰略。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人才、產業優勢,其豐富的應用領域及數據也是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快速落地的保障。“全球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將以上海作為常駐總部,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據悉,聯盟將通過舉辦定期的研討會、工作坊以及參與國際性學術大會,推動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學者的緊密交流;推動跨國界人工智能學術研究合作,為各國人工智能實驗室搭建平臺;提供政策決策理論基礎,樹立行業標準;加強“產研合作”,打通研究-應用的鏈條,孵化更多AI企業;加速基礎學科技術的轉化和落地,形成全面的生態圈。加強人工智能入門教育,向大眾普及人工智能應用與趨勢,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長足發展。聯盟將聯合全球知名高校推動人工智能的學科發展,動員和鼓勵更多交叉學科的學者參與其中。
17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承辦的全球知名高校校長圓桌會議上,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表示,該校在人工智能領域已有比較寬廣的學科門類和厚實的研究基礎,已在過去近20年間探索了ACM班、致遠學院、IEEE試點班等杰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了商湯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第四范式的創始人兼CEO戴文淵,依圖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林晨曦,思必馳的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俞凱,思嵐科技的創始人兼CEO陳士凱,云天勵飛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寧等在內的一批杰出校友及教師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翹楚。
據悉,今年1月,上海交大整合校內相關院系、學科的研究力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毛軍發領銜擔任院長,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楊小康擔任常務副院長,擁有一支50人左右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師資隊伍,在新一代機器學習算法、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芯片與架構、智能無人系統、媒體智能、智能醫療等方向上形成了特色。9月12日剛剛通過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專家認證。
楊小康教授主要從事圖像處理與機器學習方面的研究,包括深度學習與視頻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視頻處理與質量評價等。在人工智能與應試教育方面,楊小康認為,人工智能的大數據訓練和應試教育的刷題訓練,在訓練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算力和大數據處理上,人工智能具有人腦無法企及的天然優勢。人工智能正逐漸替代流程化和重復性的工作崗位,堵住了應試教育的“華容道”,將從就業市場倒逼教育轉型發展,從各個環節擠壓應試教育的空間。智能時代的學科教育也應有所改革,現有的數學教育強調計算、題型和公式套用,缺少邏輯推理訓練,智能時代的學生不僅要具備“算”的技能,更要具備“數”的邏輯,不僅懂得“解空間”的求解,更要懂得“問題空間”的求索:“孩子們要懂一點人工智能,具備與人工智能攜手工作、共同創造的能力。”
“我國在人工智能應用型創新上表現突出。總體上看,現階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行業中的問題,實現的仍是點的突破,比如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等。技術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人工智能輔助醫療影像的識別。但要實現復雜系統破局,仍需時日。人工智能應用要對實體經濟系統發揮作用、產生實質性變化,必須落地具體行業,結合行業其他自有技術突破,進行流程改造、數字化轉型,實現系統級意義上的解決方案。”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這樣說。
據介紹,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以來,已有14篇論文被CVPR2018大會接收,牽頭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首批工信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主辦人工智能卓醫創新挑戰賽和人工智能展,推出“雙向對偶深度智能系統”“面向健康的模式識別技術”“智能人機交互系統”等多項師生科創成果。研究院還與閔行區政府、博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發與轉化平臺”,持續培育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目前,研究院正積極與上海市、徐匯區政府、閔行區政府等開展校地合作,對接國家戰略,建立人工智能跨學科人才培養基地與人工智能國際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