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目中,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是自動的,更應該是自主的,像駕駛員一樣具有學習能力,會開車、會學習、會交互、有個性、有悟性。由此,就需要“駕駛腦”,把駕駛的知識放在一個物理的盒子里。“它能夠學習并替代駕駛員的駕駛認知能力,能夠積累他的駕駛技巧。”
李德毅描述的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改變令人振奮。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改變?首批4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掌門人”悉數出席大數據智能化高峰會,發表自己的最新見解。
騰訊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馬化騰提到3個方面:學會打逆風球、做好跑馬拉松的準備、永不放棄踢“世界波”(指足球賽中出現的精彩的、讓任何門將都沒辦法的軌跡怪異的進球,一般指遠射——記者注)的夢想。
“我們在很多領域與歐美同行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中美貿易摩擦,不但讓人們更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而且還對全球科技行業的協同創新帶來影響,甚至開始動搖過去20年全球科技行業繁榮發展的基礎。”他說,如今需要沉下心來,學會打“逆風球”,通過創新打破零和博弈的僵局,實現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他表示,數字創新正在與各個垂直領域深度融合,開始下沉到各行各業。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數字化進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我們發揚“數字工匠精神”,從外到內打磨每一個細節的改進,而不是熱衷概念炒作;它也需要我們幫助更多的人跨過數字鴻溝,“向下兼容”,帶動弱勢群體、老少邊窮地區分享數字紅利。對于互聯網與科技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每個人都要做好跑“馬拉松”的準備。
“從產業角度來說,過去我們往往看到做基礎研究投入很大,遙遙無期,更多選擇做應用。長期下來,我們的基礎研究仍然薄弱,獨到的創新不多。”他說,現在是政企學研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的時候了。“我們不應該放棄,在科技賽場上踢出‘世界波’的夢想。”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則認為,發展人工智能,有3個誤區。
“今天當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人工智能時,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一個長得像人的機器,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誤區。”他說,人工智能長得不應該像人,要解決的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第二個誤解就是機器怎么像人一樣思考,現在有很多的研究是研究人腦怎么工作,我認為這條路也走不通。”他說,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學,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而是要用機器的方式實現人腦能夠實現的價值或者作用。
“第三個誤解,就是人工智能威脅論。”他表示,很多人擔心有一天人類會被機器所控制,有一天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技術會毀滅掉我們,“我覺得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擔心,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就是所謂的AGI實現,其實還離我們非常遠。”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有無窮的想象力,科大訊飛的翻譯機很快就可以達到專業8級水平。
“我們經過對35萬名學生的統計,用人工智能進行精準的因材施教,已經可以使作業時間節約32%。所以,人工智能+才是今天改變世界的方式,是賦能的方式。人工智能不僅有技術的合作,更要有倫理、法律、社會相關技術的引導,因此更需要全球合作。”
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看來,“站在未來的角度,用未來的方法去解決今天和明天的問題,我覺得極具戰略意義。”
他認為,這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想象,未來30年人工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傳統制造業、服務業,改變教育、醫療,所有的生活都離不開智能制造。“未來不是我們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天下,而是用好互聯網公司、用好智能技術公司的天下。”
“新制造必須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必須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完美結合。”他表示,今天的外部環境下,傳統的靠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必定會越來越艱難,挑戰也越來越大。“今天活得不錯的傳統制造業,其實都是把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營銷做了很好的結合。”
他建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去實現按需定制。把制造跟互聯網結合,跟市場結合,跟智能制造結合,圍繞消費走,這是中國制造業改變的關鍵一步。
他認為,新制造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未來的制造業不是標準化和規模化,而是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實體經濟和互聯網以后誰也離不開誰,未來90%的零售額將在互聯網上,90%的制造業會在互聯網上。”
他認為,未來有三項核心技術:智能制造、IT、區塊鏈。數據是新制造的關鍵要素,而用好數據是智能技術的能力,是走向智能化不可逾越的關口。智能技術會在新制造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機器可以更聰明,可以快速、可以更精準,但機器不可能有價值觀、不可能有夢想、不可能有愛,因為機器只有機心、芯片,而人類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