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做到提前監測和預警,將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答案是有的。由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開發的四重網格信息化管理和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等九大產品,自2016年以來對重慶40個區縣的1.6萬個左右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控,已累計成功預測預報地質災害4803起,累計成功轉移22萬余人,避免財產損失超過400億元,實現了人員零傷亡。目前,這些系統已經在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廣東、浙江等開始推廣。
破解地質監測“痛點”
重慶市武隆區羊角鎮松樹坡位于烏江沿岸,這里崇山峻嶺、綠水蜿蜒,也有一定的地質災害隱患。近日記者來到松樹坡調研,了解到中移物聯網協助當地國土局開展滑坡專業監測工作,在松樹坡安裝了4個GPS位移監測和兩個裂縫監測,根據后續報告,滑坡整體變形趨勢平緩,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系統實現了地災防治的標準化、信息化、立體化,目前運行良好穩定,極大地提高了國土地災防治工作的信息化進程。”重慶市國土房屋安全應急調度中心黎萬山主任表示。
回憶采用該系統的過程,黎萬山表示,重慶市過去主要依靠四重網格化系統預防地質災害,即每個地質隱患點由群測群防員、駐守地質隊員、片區負責人、國土局地方站工作人員共4個人看守,他們用眼睛觀察,用文字描述,并輔以圖片影像,形成記錄資料進行上報。黎萬山表示,這樣的方式存在數據共享程度低、大數據處理及空間分析能力不足、人員管控困難及應急指揮功能欠缺等問題。
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汪滔介紹,中移物聯網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現階段重點面向公共安全等八大垂直行業提供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中移物聯網密切關注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政策,深入研究當地國土局的“痛點”,與其進行積極深入的溝通;而當地部門也在尋找信息化的技術手段,賦能傳統的四重網格化系統。
雙方一拍即合,將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地質災害防護中,目前雙方合作建成了兩大系統:一是應急調度分析子系統,涵蓋重慶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本信息,主要作用有海量數據的數字化展示和遠程的空間分析;二是指揮系統,集成四重網格人員的工作情況和專業監測人員監測情況,即便不在現場也能了解隱患點情況。
人防與技防互為補充
據悉,重慶是全國第一個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四重網格化管理的城市。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解決方案中心部門副總經理藍玉燦表示,該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可以監督人員是否到達現場,將群測群防機制落到實處;二是輔助決策功能,通過收集數據、組織調度,方便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制定決策和通知信息;三是預警功能,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上報,采取預防措施。據悉,重慶市目前已經有1.6萬多個地質監測點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四重網絡的數字化管理。
除了上述1.6萬多個點,還有數百個高危點實現了專業監測,即在這些點埋設位移監測和裂縫監測等,通過攝像頭、傳感器、三維GIS、GPS等,實現全天24小時的動態監測。
藍玉燦表示,專業監測引入了高精度的三位GIS系統,可以方便在后臺觀察觀測點的高精度地圖信息;現場安裝有高清攝像頭,可在后臺控制角度和焦距,獲取觀測點的720度全景視頻;系統還采用了地理空間分析技術,方便國土部門及時做出科學決策。
據悉,目前物聯公司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輔以分析功能,滿足了應急處置工作的大部分需求。藍玉燦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不是物聯網公司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來公司將深挖物聯網和大數據潛力、引入AI新技術,進一步提升預警的精準程度和前瞻程度,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有效的地質災害監測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