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出現的確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同時它的智能化程度也讓我們驚訝不已,比如在2016年3月,阿爾法圍棋(AlphaGo)與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選手李世石進行人機大戰,并以4:1的絕對優勢獲勝,而后與柯潔對戰,阿爾法圍棋(AlphaGo)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還有AI選角,《明日之子》第一季的鐘易軒,爆款網劇《最好的我們》男一號劉昊然,《中國有嘻哈》的明星制作人吳亦凡,他們都是通過AI選角系統,根據信息標簽進行篩選,最終選出符合程度最高的一位。不得不說,通過AI,人們的工作不再帶有猜測和預想性,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數據。
近年來,隨著通信網絡、存儲能力及云計算等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雖然目前AI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在家電、移動設備、社會管理等軟硬件都融入了人工智能的技術時,我們可曾想過,它是否會給人類帶來災害?又將是怎樣的災害?
人工智能將帶來失業潮?
早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之初,大部分手工工作被機器替代,底層人民都在憂慮自己是否會被機器代替。而如今這一問題再被提起,人工智能技術正突飛猛進,通過AI控制的設備開始逐漸代替曾經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各種工作,而此前,我們認為不可能被取代的教師、律師等特殊職業,也面臨著威脅。就目前而言,機械化、程式化的工種一定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這類人群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趨勢,據美國美林銀行預測,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帶來的“每年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可能會達到14到33萬億美元。
人工智能將威脅日常生活?
據相關信息顯示,目前大部分AI應用系統都是基于已有的AI框架,而這些系統、軟件實質上都存在安全漏洞,用戶個人數據將全部存儲在相應的云端。當黑客侵入其中并獲取控制權時,用戶的安全和財產是否還能得到保障?不僅個人用戶的安全我們需要預防,技術層面的安全我們也應當注意,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郭耀所說,市場上的很多智能硬件是國內制造,但是像安卓、RAM、小米品牌的內核,以及Linux開源都不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其中技術層面都是存在安全隱患的。
人工智能會造成人類毀滅?
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會毀滅人類?很多人可能從主觀上認為,智能機器人是由人類發明和控制,怎么可能有機會來毀滅人類?從理論上而言的確沒有錯誤。當人類賦予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多的人類思維,將近一步提高其思考能力,當多種想法統一結合時,其思維是否會發生沖突,從而導致極端想法?當這類極端想法產生時,是否還會認可人類?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也曾表示過此類的擔憂,就連伊隆.馬斯克,電動汽車制造商Tesla和火箭公司SpaceX的創始人也有同樣的想法,他認為我們正在用人工智能召喚惡魔。
逃避不是辦法,引導才是出路基于以上問題,我們會開始害怕人工智能的到來,但是逃避不是正確的做法。在就業問題上,雖然一些勞動被取代,但是可以創造新的崗位。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到2020年,人工智能將代替180萬個崗位,但卻可以創造出23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在信息安全問題上,就需要科研人員加強安全屏障,基于AI的角度,學會識別和預防攻擊行為,并且為AI設置安全保障。對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來說,如果可以研發出完全獨立自主的芯片和系統,將有效避免中興事件。
人工智能的發展,喜憂參半,人工智能到底該不該繼續研究下去,或者說應該朝著什么樣正確的道路研究下去,我們都很難說。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現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逃避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它的優點,最大程度的避免缺點的出現,才是人類真正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