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工信部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徐洪海認為,智能制造,是智能加制造,智能不是目的,核心還是產品的制造。在企業技術路線發展過程中,從工業自動化到數字化,到現在網絡化,最后發展成為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都是推動智能制造最核心技術原動力。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鄭弘孟從富士康轉型的四十年經驗出發,認為富士康積累的最寶貴資產就是核心技術和大數據。鄭弘孟總結了富士康的6流賦能技術,包括資金流,技術流,物流等。希望透過這6流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加上4T技術(包括DT,AT,PT,IOT),讓生產做到可視化、預測性、關系性和因果性,真正做到內部的提質增效。
當前,人工智能在中國制造企業大面積鋪開,但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金忠孝是上汽集團上汽-安吉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兼資深架構師,他和團隊在實驗室研究了一年并做出了很多成果,但推廣中還是遇到了不少阻力。
金忠孝說,人工智能的很多算法可以顯著提高效率,一千個人的工作,加了算法之后可能只需要500個人,那么另外500個怎么辦?“組織結構就是這樣,如果你把這些人省下來之后,這些人就會遇到新的挑戰。盡管我們有時候覺得算法非常好,但傳統的格局讓人很難發揮出來。”
除了人的問題,企業自身的戰略制定也讓王恩洪感受到了阻力。王恩洪是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團體事業群首席營銷官,他說,“阻力是短期和長期的問題,中國的企業長遠管理和短期的見效是天然矛盾。我們的工作作應該是以企業為主體,但這里是政府驅動為主,有政府政策的導引。企業的生存壓力和各方面壓力,讓他們不可能有長期戰略去專注長時間見效的技術突破。”
除了上述阻礙,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名古屋大學微納機電系統實驗室主任福田敏男還提示,隨著未來新技術、新知識層出不窮,人們要有一種新的方法去學習利用它們,用AI或者機器學習從而吸收它的能力。
面對人工智能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的改變,朱森第的態度相對樂觀,“我認為在中國制造企業當中,推進智能制造并不存在很大的阻力,至少10%的企業認為智能制造是一個方向。”
但與此同時,企業面臨的問題仍然嚴峻。朱森第說,首要是觀念問題。中國這么多制造行業,生產力水平差異非常大,在他接觸到的企業中,90%對智能制造感覺困惑。所以在推進過程中,要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他們自己可以做什么,智能制造可以做什么等問題。”
朱森第認為,第二個問題是“隔靴搔癢”。很多智能制造的解決方案并沒有撓到癢的地方,企業痛點沒有得到解決。第三個問題是人工智能的泛化。人工智能熱已經有一種傾向,就是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其實有些地方不一定用人工智能,冠一個人工智能的名并沒有解決企業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人才,很多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但缺人、缺方案,我們有很多第三方企業給他們提供解決方案,企業忙得不可交。蘿卜快了不洗泥,這些企業就要抱怨了。”朱森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