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免費WiFi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已成為很多地方建設“智慧城市”的標配。在很多城市,政府公共免費WiFi的覆蓋率已經很高,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連不上、網速慢、信號不穩定等問題,備遭市民吐槽。(7月15日《北京青年報》)
政府公共免費WiFi不好用,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甚至于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還有政府公共免費WiFi存在。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說是免費WiFi,其實,政府部門是給運營商付了錢的。花錢搞了免費WiFi,實際使用效果卻不佳,無異于一種損失浪費。
對此,主管部門往往認為是因為“每個AP的覆蓋范圍有限”;運營商則說“越來越多用戶接入,形成高密度用戶群的區域也越來越多”。這些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僅僅技術上的短板,恐怕不足以解釋問題。要不然,政府提供的免費WiFi與商家提供的免費WiFi,同樣是“免費午餐”,為何卻“口感”懸殊?
政府公共免費WiFi不好用,一是,“政商合作”模式下,對建設單位來說,需要完成的只是覆蓋率任務,他們并不關心公眾使用的效果;二是,參與合作的運營商也沒有動力把免費WiFi弄得特別好用,要不然手機流量就沒人買了。三是,對公共WiFi好不好用,既沒有具體的考核標準,更沒有有效的公眾監督,于是僅滿足于有,而不會追求好。
說白了,政府公共免費WiFi不好用,真正的核心原因在于,公共資金使用的效率低下。私人花錢搞WiFi,不僅關注價格也關注質量,因為是“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就算是免費提供他人使用,也要么用于招徠顧客,要么用于發布廣告;恰恰相反,公共免費WiFi,卻很可能既不真正關注價格也不真正關注質量,實質上陷入“公地悲劇”的低效率。
明乎此,我們也許應該更多嘗試“商商合作”的市場化操作模式,政府背書的公共免費WiFi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能以合適方式市場化運作,會有很多企業愿意出錢建設公共免費WiFi。這不僅可以減輕納稅人負擔,更可以確保免費WiFi的質量。因為,“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其效率肯定要遠高于“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提高公共WiFi質量,技術不是問題,資金也不是問題,怎樣調動更有效率的資金去選擇更加靠譜的技術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