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訊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臺說到底只是一種工具,人際交往需要的是面對面、心對心。
最近,一位家長與筆者聊起了“家校通”,說孩子學校的老師,尤其是領導喜歡發一些應該怎樣教育子女之類的短信。這位家長抱怨說,為什么不發點更有用的東西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家校通”,顧名思義就是用作家庭與學校溝通用的。為什么有的家長不但不領情,反而還心生厭煩呢?
事實上現在不少學校的管理因為有了工作QQ、校訊通之類的工作平臺,管理者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越來越以偏概全。比如,巡查中偶爾發現一個問題,立馬就通過諸如此類的平臺發布到全體人員中訓示一番,以至于與學校的同仁之間沒有了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員工們透過冷冰冰的屏幕,似乎感覺到管理者冷冰冰的面孔。
許多時候,網絡就這樣拉開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距離。試想一下,當人與人之間長期沒有了面對面的交流,所謂知人善任,所謂任人唯賢,所謂親如手足還有可能嗎?學校管理者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教育的特質在哪里?學校管理如果長期通過冰冷的屏幕上傳下達,靠譜嗎?當教師一天收到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信息的時候,心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者,一天發出這么多的信息,教師會看嗎?如果不看,發再多又有何用?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有意無意地錯過各種信息,面對海量的信息卻往往又無從選擇,因為無從選擇,干脆直接忽略,這是人之常情。這就難怪校方總是埋怨教師為什么經常“收不到”學校的信息了。“校訊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臺說到底只是一種工具,人際交往需要的是面對面、心對心。
學校和教師如何發揮“校訊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的溝通作用,需要好好動動腦筋。“電腦不做別的,只是玩弄人們對搜索的著迷……”“我們正陷入空前的‘網絡統治一切’的危機之中”,就像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憂慮的那樣,人們會漸漸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技術,而現在這技術等同于網絡。學校管理者熱衷于通過“校訊通”“家校通”等平臺與教師、家長、學生溝通的原因或許也在這里,但是我們萬不可忘了教育的價值。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就是處理各種關系的,這當中最為要緊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網絡社交平臺的一大特質是互動,互動意味著平等,平等其實也是教育的特質。通過社交平臺與下屬或家長溝通切忌使用訓示腔調,互動不能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想要有效溝通,就要給對方發聲的機會。因此,通知式的社交平臺的功效往往是打折扣的。
網絡社交平臺常常處于信息過載狀態,通過這些平臺與教師、家長進行溝通需要有所選擇和側重。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要求所有的對象都接受,也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作為“校訊通”、“家校通”、QQ群、微信群這些社交平臺的成員,必須有意識地防止信息過載,避免信息擁堵。
各種社交平臺拓展了我們溝通交流的渠道,但過度依賴這些渠道就難免使人際交往變得淡漠,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