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信做了一個微信讀書的APP,按功能來說,屬于電子書閱讀類。
但既然是騰訊微信出品,就一定綁上了微信上的社交關系鏈。
所以,微信讀書,應該說是:社交閱讀。
這個門類一直有人在嘗試:書籍閱讀與社交相結合。比如說,前陣子剛剛出售給京東的拇指閱讀,就有社交閱讀的屬性。
但很少人能成功。畢竟,相對于閱讀還好做,社交這件事,在中國,貌似快要成騰訊家的專利了。
一個全新的APP,構建社交鏈,實在是太困難了。
二
讀書以前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以至于有一種理論是:個人主義建構于印刷術之后的大規模圖書出版。
但讀書和今天節奏極快的這個時代有一點格格不入:它的反饋實在太慢也太難以計量了。
在社交網絡上寫一條什么東西,大多數人希望在短時間內得到一個贊或者評論或者轉發。在各種自媒體工具里寫一篇文章,大多數人也希望看到迅速的回應。
游戲世界里的反饋更是及時可量化:在游戲里讀本書,智力立刻上漲一百點。
可在現實社會里呢?讀完一本書,鬼知道你得到量化的多少智力增長、多少眼界開闊。
數字化時代里的反饋是快速的,也是可以計量的,但讀書卻不是。于是,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今人越來越不讀書。
最近的一次中國國民圖書閱讀調查顯示,有超過4成的成年人,一年連一本書都不讀。
社交其實是一種游戲式的反饋系統,它能不能增強人的讀書習慣?
三
我毫不懷疑一件事:微信讀書可能受到了微信運動的啟發。
在微信運動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們“競技”每天誰的運動量大?;谌撕脛俚谋拘?,促進一個人的運動量。
微信讀書里也有一個類似的排行榜設計:你的讀書時間在朋友里排行第幾,而且,還很清晰地告訴你,誰誰誰在你之上。
這個功能在知乎上收獲了大量的吐槽。
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就是:讀書不是運動,讀書時間長短的衡量比拼,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這個做法其實所刺激到的人的好勝心,和讀書并不是同一件事(運動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而且,考慮到還有很多人用的是其它讀書APP,微信讀書只是好奇試用一下就又回到原來的APP,結果在排行榜里顯示在很后面的位置,好像也令人比較不爽。
我倒是覺著,類似航旅縱橫里那種你的飛行記錄打敗了多少多少用戶——非要來個比拼競爭的話——比這種排行榜好。它能讓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你不太可能知道別人的位置。
四
雖然我反對那個排行榜,但我的確不太同意“讀書是一件私密的事”這種說法。
因為,時代已經變了。
在微信讀書里,打開APP,就能看到朋友在讀什么書,在“想法”模塊里,也能看到朋友對一些書的評論。
我認為這沒什么大的不妥,它能幫你發現一些新書。
它也能幫你在讀書讀到一定的觸動所通過發出來的狀態得到一個反饋。
死守“讀書就是我自己的事”沒什么太大意義,不要太過份的反饋系統對讀書是有幫助的。
當然,如果你就想靜靜地一個人看自己的書,你可以選擇私密閱讀。旁人也無法知道你在看什么書。雖然,你的閱讀時間依然被計入到了那個排行榜(我個人真的對那個排行榜情緒很負面)。
五
微信讀書的iOS版,付費是通過AppStore充值完成的:這個過程很像在某些內購游戲里買點什么鉆石。
考慮到連kindle的iOS版都無法完成購買,微信讀書想要通過微信支付,恐怕受到了蘋果的政策障礙。故而,安卓版倒是可以用到微信支付。
有趣的問題是:那么,微信讀書為什么不做在微信這個APP里,使得支付得以流暢完成?
一個答案是:這么干貌似有點重。
即便是我在閱讀公眾賬號的文章時,都會發現一些不便:正在閱讀,微信上有人呼喚,打斷了閱讀過程。說話完畢,你有可能連那篇文章都找不到了,如果你是從朋友圈分享里點開這篇文章的話。——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單線程的意思。在狹小的手機屏里,你不可能一邊閱讀一邊和人說話。
讀書的閱讀時間顯然更長,放在微信里,會產生閱讀的頻繁被打斷,這不是好的體驗。
于是我就又腦洞大開了一下:如果微信讀書獲得成功,會不會改名為“微信閱讀”然后把整個公號體系都遷入其中呢?
微信公號體系最近據說要搞“付費閱讀”功能。
呵呵,隨便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