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注冊微信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微信”公眾賬號有580萬,是亞洲地區最大的用戶群體。在微信群里,應該說大方向是好的,健康的。然而,有些群中出現了不協調、不健康的雜音,更有人詆毀、抹黑中國共產黨,甚至攻擊黨的領袖,歪曲英雄模范人物,把西方的價值觀搬來指責政府施行的政策法律。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還出現了一些罔顧歷史、歪曲史實的文章。
有人對上述信息進行了批評,發布者不但不接受,還振振有詞地說,“反動造謠的文章,可以用批判的眼光看”。
人所共知,微信群都是朋友、熟人,“可信度”相對較高,極易讓人“不設防”。一些人不加甄別、不守“誠信”,任手指信馬由韁,那些不實、不良、不法信息借助這些熟人圈和關系鏈“病毒式傳播”,讓微信變成“危信”,成為一種網絡公害。為此,2014年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簡稱“微信十條”),規范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七條底線”,對微信生態環境樹立了一個辨別是非的科學準則,明確了人們在網絡中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網信辦負責人說,網絡空間不能成為雜亂無序、充滿戾氣的空間。
眼下,“微信”在方便你我的同時,也成了謠言、色情、暴恐、詐騙等不良信息傳播的代替集散地,甚至造成社會恐慌,引發公共事件。在這樣一種“大氣候”下,“微信十條”閃亮登場,為公眾微信號立規,讓微信用戶傳播信息時“細加思量”,不僅有利于行業發展、企業服務的提升,也為網絡社交“新寵”和廣大網民吹來了一股強勁的“誠信”東風。實踐表明,鏟除網絡社交中的“害群之馬”,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的天然信任鏈條興風作浪,既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需要廣大微信用戶恪守誠信是金的傳統美德,踐行核心價值觀,經營好自己的“私人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