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生起,Twitter就活在Facebook 陰影之下。至少在投資者和廣告商眼中,Facebook是橫亙Twitter面前的一座山。
Facebook在08年和10年兩次試圖兼并這個潛在威脅,但最終Twitter堅持獨立并成功IPO,兩家在用戶層面有競有合,競大于合;
一個段子講曾經的“青少年基地”Facebook隨著長輩入駐開始逃往Twitter和Instagram。另外Twitter的信息流優勢卻可能會擋住許多低教育程度用戶的腳步,這反而成了劣勢。Twitter因用戶增長的掙扎表現而導致的股市暴跌與這個長自己兩歲的社交巨頭不無關系。
iDoNews 數據顯示,Facebook從每個用戶身上獲取的平均廣告收入在1.81美元左右,而Twitter處在0.89美元上下水平。
在廣告市場競爭中,作為后進生Twitter動作頗大,收購MoPub平臺并將Namo Media整合進去,借助SnappyTV增強視頻共享,拿下初創的圖像深度學習技術公司Madbits,1億美元獲得“再定向”業務的Tap Commerce,收購數據合作領域的老伙伴Gnip,近期財報稱Twitter排名移動廣告第三,跟第二名Facebook仍有不小距離。
Twitter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它的營收模式上的不對稱。
科斯特羅在二季度電話會議上談到在世界范圍內推出面向中小企業廣告主的自助式廣告服務,顯示了Twitter在擴大國際營收的努力,而這背后有一組尷尬數據:
13年占總量22%的美國用戶貢獻了72%的Twitter營收,時間線瀏覽平均收入在本土為3.47美元/千次,而在美國以外為0.61美元/千次,服務群體與營收份額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對稱。
Twitter用戶群還存在另一種不對稱:無所不在的Twitter具有類 “基礎設施”屬性,這本是好事,但公共物品的“外部性”也造成科斯特羅所謂的Twitter“外圍用戶”,Twitter網頁和移動端不再是獲取推文內容的必經途徑,外圍用戶規模之大出乎意料,給它的廣告營收模式帶來諸多問題。
德爾菲神廟的箴言似乎并不止是說給個人的,Twitter在認識自己的問題上不曾有過斬釘截鐵的答案,這是它的第三座山。這個問題引發Twitter創始人之間無窮紛爭:Twitter究竟是什么。
尼克比爾頓認為杰克多西主張的“狀態更新”與埃文威廉姆斯主張的“新聞分享”之間的斗爭或者平衡造就了今天的Twitter。
長期來看,“讓時間證明一切”絕不是一個科技公司的明智選擇,饑不擇食慌不擇路也只是在生存優先的階段有效,等到賬面充裕生活無虞時自知之明至關重要。
Twitter近期頻繁測試革新功能,無論是基于為新注冊用戶提供方便拉動用戶增量還是增強用戶活躍度和信息流消費抑或是試水電商營收新模式,從短期運營業績著眼都無可厚非。
但只有自知基礎上的洞察遠見才能為Twitter在更深層次上做出抉擇,這將決定未來的Twitter是一家日漸衰朽的盈利機器還是引領浪潮的科技巨子。